基于大单元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八上《五四运动》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大单元;大情境大问题;深度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正文
近些年历史学科一直强调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为学生具体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路径,搭建了平台。单元内容的整合,需要将单元中的相关专题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并明确大单元中各课的侧重和关联,尤其要发掘和梳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意义的要素,从而整体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
多数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碎片化知识讲解,而忽视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教学设计单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结构化、系统化,难以做到对知识概念、本质的理解、感悟和重新建构,更难以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整体内容和概念的理解进而更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部编版八上《五四运动》为例,从提炼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置大情境大问题,任务式深度教学方面谈谈基于大单元教学如何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提炼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只有提炼大概念、明确目标,教学才有的放矢。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历史意义。本单元有三个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所以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最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才能进一步理解本单元三个课时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打破课时教学思维,在大概念下进行“文本再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抽象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既然有新就有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概念理解了才能避免知识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笔者根据大概念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内容框架。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笔者继续提问:什么是无产阶级?其什么时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五四运动”。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扩大、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为学生具体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路径,搭建了平台。五四运动的爆发这部分内容,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笔者通过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有没有参加一战?作为战胜国有什么样的心情?
材料: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笔者通过引用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背景,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史料的时间、地点、出处等确认史料的可信度,通过图片和文献等史料的互证,辨别电影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并思考当巴黎和会上我们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又是怎样的心情?初二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不了解,课本的相关叙述较为简单,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何外交失败便会如此愤怒,也不容易理解学生为何会在游行时提出相关的口号。通过图片、史料等更形象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对巴黎和会充满希望到失望和愤怒的缘由和过程,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时人的心情和爱国热情。
材料1:喜报传达以来,官署放假,学校放假,商店工场放假,举国人居然得自附于战胜国之末,随班逐队,欢呼万岁,采烈兴高,熙如春酿。
——梁启超《对德宣战回顾谈》,1918
材料2:“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个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根据史料的时间、地点、出处等确认史料的可信度,通过图片和文献等史料的互证,辨别电影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培养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学生先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后再进一步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过程及意义,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五四运动扩大过程中体会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三课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避免碎片化,从整体上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笔者在总结本课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本单元让你重新拟题,你会出什么样的题目?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评价,初步学会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力。
二、设置大情境大问题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创设历史情境是历史教学常用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需要紧扣单元大概念、教学目标。如《五四运动》这节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内涵(爱国、进步等)。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无所畏惧。我通过视频、故事、课本上的油画和史料,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为什么游行示威?为什么他们当时是那么的愤怒?为什么除了青年学生之外的广大群众都积极参与?然后教师再呈现当时除了学生甚至乞丐、小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为了救国救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材料:
1.名伶—上海名伶组建“救国十人团”,义演救国。
2.扒手、乞丐—六日内无一窃案,马路无一强索乞丐。
3.苦力、小工—有小工数百人,上书一“救”字。
4.囚犯—因饭菜中咸鱼一条,系日本货,众见之不愿食。
5.小学生—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奶糖。
6.牙医—有牙医明白标示“不医仇人”。
7.商人—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可开门。
8.工人—上海工人六七万人纷纷罢工,声援学生运动。
9.爱国团体和个人—七千多封电报先后致电巴黎和会代表团,拒绝签约。
——以上各材料摘抄自陈占彪:《五四细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再通过刮刮乐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假如自己生活在当时,你会做出什么反应?渲染学生的爱国情怀、产生共情,为更好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感悟五四精神内涵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爱国精神和时代使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能力。笔者再通过地图呈现五四中心转移,并结合史料(如: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 年 6 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五四运动中具有决定性力量的群体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三、任务式深度思考
为使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需要确定并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任务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带着目标建构新知识,形成历史学习思维和方法。任务的设置也要围绕单元大概念的开展,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五四运动》这课笔者通过设置6个任务引导学生学习。1. 通过观看电影《建党伟业》中五四游行的片段,分析影片中学生情感变化的原因,结合史料和文献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结合梁启超的《对德宣战回顾谈》、《每周评论》、《五四运动》绘画等史料辨析电影中五四游行的真伪,学习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3.阅读《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等史料(材料: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啊!——《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通过刮刮乐方式感悟历史人物所处时代反应,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理解五四精神内涵。4.阅读分析史料,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影响,知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通过重新拟定五四运动标题的活动,理解五四精神和影响,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五四运动作出解释。6.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三课之间联系的思考,逐渐形成大单元整体学习的意识。笔者通过任务的不断深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断了解、理解、掌握、感悟五四精神及五四运动意义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而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四、跨学科主题教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即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情境素材和教学策略应聚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单元大概念开展,不应该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如《五四运动》这课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假如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名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行径,请你拟写一张进行爱国宣传的传单。这份作业不仅融合了美术学科,也融合了语文学科还有历史学科知识。再如:笔者引导学生重新拟定的本课标题在课堂上探讨分享后,可课后发在朋友圈或QQ空间,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这将历史学科融合了信息技术学科。学生通过完成这份传单作业和课后重拟标题的分享,进一步培养了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J].北京教育.2019(2):1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13课《五四运动》.2023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