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梁连波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以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大单元教学强调大情境、大任务,有助于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碎片化、零散化问题。本文以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为研究的切入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为例,首先,就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其次,探究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再次,提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最后,构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期望对提升教师阅读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也实现了改进,大单元主题阅读模式走入教学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开展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主题化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化走向阅读教学高阶化,因此,教师应积极推进这一阅读教学模式。本文基于现阶段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结合文本提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一、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主题化

大单元教学强调大情境、大任务,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其更为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改变了针对单一文体的单元教学设计。基于三维目标设定体系,传统单篇精讲教学模式,各篇均需设定三个教学目标,一单元通常包含3-4篇文本,同时,古诗词诵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也被包含在单元教学任务当中,教学目标则有十余个,过多分散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体掌握。大单元教学模式以主题为引领,而部编本教材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线索。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以“人文主题”为核心设计大任务,明断单元教学目标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单元阅读教学主任务,对于单元教学中不同课型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同一层次的横向迁移,学生在反复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阅读教学主题化。

(二)有助于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化

传统阅读教学注重单篇文本的细致分析,力图深入全面挖掘文本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掌握文本。然而,这种模式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则会出现赶进度的情况,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整体教学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虽然,课文内容存在差异,但是,知识点却有重复,不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发挥。采取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将单元变成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进行有侧重点的能力训练,能够改变碎片化教学的方法。教师采取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整体性综合运用能力也能够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教会利用大单元主题引领,能够有效避免单篇教学知识点的重复,兼顾课文共性与个性分析,实现阅读教学系统化。

(三)有助于走向阅读教学高阶化

传统阅读教学,缺乏对选文关联性以及人文主题统领性的关注,教师往往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对文本进行精讲,因此,课型较为单一,精讲占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能力培养有所不足。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关注“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优化单元教学过程,在传统精读课堂教学基础上,采取群文阅读、整本阅读、任务驱动式等方式,利用多种课型引导教师关注教材编排,提升教学效率。另外,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碎片化任务,这一方式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大任务,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阅读教学高阶化。

二、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学目标系统性

部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人文主题作为设计教学活动重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决定单元教学设计,然而,部分教师在制定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以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作为主要参考受应试教育以及课时较少的影响,教师以考试大纲要求和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将考试热点和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标准,因此,容易忽视单元文章的个性和共性,单元人文主题的关注度不足,教学目标显现出模式化、独立化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上容易出现雷同,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师以此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关注点集中于单篇文章和单个知识点,无法对单元形成整体感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触类旁通,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缺乏教学内容整合性

大单元主题教学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要求以单篇教学为出发点,在单元同一人文主题下,将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教学。然而,现阶段,教师在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时,通常以教材内容为主开展逐篇精讲,较少关注单元文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学生无法对学习内容实现整体感知。在新课改推行的背景下,以侧重教材内容为前提,要以大概念、大任务为核心完成教学设计。然而,逐篇精讲的文本的方式,教师无法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挖掘,欠缺对文本和单元人文主题关系的挖掘。教师由于对大单元阅读教学较为浅显,阅读教学变为单篇教学内容的整合,欠缺完整性,无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学习思维,难以发挥单元阅读教学优势,教学效率不高。

(三)轻视教学活动过程性

大单元主题阅读利用大任务实现对小任务的串联,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开展任务驱动实现单元教学,需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现阶段,教师采取单篇精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也是在此前提基础下开展小组探究、写作训练、课外读物延伸,学生无法提升自身实际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阅读教学,以通篇背诵和逐句分析为主,而大部分学生也则较为接受此种阅读方式,忽视了批注阅读、对比阅读、思维导图等阅读方式的选择应用。教师教学活动的单一性使得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教学活动过程性欠缺,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主题为引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设计时,第一,以学情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阅读需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全面把握学生现阶段知识掌握水平,分析阅读学习需要,进而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自我导向式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第二,结合课标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研读单元导语,在把握单元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课文以亲情为主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角度亲人间的真挚感情,因此,整个单元教学目标在设计上:掌握课文字词、学会粗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内容勾画圈点;把握情感基调,了解抒情特点。

第三,精讲与自主研读相结合。教师精讲需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示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读,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做批注,阅读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两种组合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第四,结合单元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教材所提供的阅读素材,在数量上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推荐同一主题的阅读文本,例如,“亲情”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推荐张之路《羚羊木雕》、鲁迅《风筝》、海涅《献给母亲》等文章,引导学生体悟“慈和孝的关系”。

四、初中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设计大单元主题阅读任务

教师科学地设计大单元主题阅读任务,有助于训练学生阅读思维。教师紧扣单元内容设计阅读任务时,切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彰显阅读的自主性,完成高质量的学生实践。例如,教师开展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时,文本均是“小人物”的故事,主题为“小人物,大情怀”,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阅读任务设计为,任务一为明确小人物的时代特质,任务二为赏读小人物的人生境界,任务三为品读小人物的典型形象。教师完成任务设计后,可以将任务细化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例如,对于任务一,学习活动一设计为,针对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的身份、代表事件、形象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完成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学习活动二设计为探索小人物的概念,通过文本对小人物经历概括,引导学生总结小人物之间的共性。学习活动三设计为结合文本创作时代背景,把握人物塑造的时代性价值。对于任务二,学习活动一设计为细读文本,在原文中摘录展现小人物不完美的原句,并做好批注,从而进行共性总结。学习活动二设计为速读文本,在原文中摘录表现下任务大情怀的原句,做好批注,完成共性总结。活动三对小人物性格特征的矛盾性予以对比分析。

(二)创建大单元主题阅读情境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大单元主题阅读情境的创建。利用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自身阅读思考,提升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地能力,深层次探究单元主题阅读文本。例如,教师开展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时,阅读主题可以设计为“体验亲情”,教师可针对这一主题,设置多样化阅读情境。例如,构建直观化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人陪伴孩子成长的视频,视频内容侧重表现家长在此过程中对孩子的关爱。通过直观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亲情的审视,为理解这类文章奠定基础,让学生把握亲情的含义。另外,教师也可以试图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分享自己和家人的点滴瞬间,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自由表达,使得学生情感得到充分地予以展现。通过以情感为出发点,实现“情境”与“任务”的联系,引导学生完成亲情地深度思考,产生情感上地共鸣,完成单元主题深层次地探究与分析。

(三)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主题阅读框架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图像可视化,帮助学生整理学习内容,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提倡单元知识点优化组合,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开展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时,本单元主题为“四时佳景”,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炼人文主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不同景色以及不同情感进行分析,让学生针对文本简单感知,把握文本内容。其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整理归纳文章结构,如《雨的四季》划分为喜雨、绘雨、赞雨;《春》划分为盼春、绘春、颂春;《济南的冬天》划分为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古代诗歌四首》将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词语进行整理,进而从秋景和春景进行对比,体味不同景色中作者表达情感的差异。最后,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深层次体会人文主题,从整体视角回顾单元选文,感知艺术手法,达成人文主题的共鸣。

(四)整合单元内容促进教学综合性

教师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需要将单元主题作为出发点,梳理、归纳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构建综合的阅读资源体系。例如,教师开展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时,针对主题“小人物,大情怀”,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统整课内文本。对于课内文本,可采取单元精读+整本阅读的方式,对《阿长与山海经》、《老王》采取精读的形式,对人物、核心情节、品质进行梳理概括,分析这些小人物能够被写入文本的原因,把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利用阅读方法完成第三单元后安排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阅读。对于课外文本,教师可以采取名著导读+课外文本的形式,扩充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将以讲授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选文依据,如将《藤野先生》与《阿长与山海经》对比阅读,通过分析长妈妈真诚善良与藤野先生诲人不倦、严谨踏实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平凡人物的伟大光辉,学会梳理文章脉络,通过增加阅读实践中的量,实现学生阅读质的改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

结语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针对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本文提出创建大单元主题阅读情境、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主题阅读框架、整合单元内容促进教学综合性、设计大单元主题阅读任务等策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学情,优化具体应用路径,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宏斌.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317):130-132.

[2]阮雪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探讨[J].学园,202120):22-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杨珍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J].中学语文,20239615):78-79.

[5]刘光斌.基于大单元背景的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7):50-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