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育思维,德育品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王旭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实验小学) 125100

摘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格。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教师根据德育素养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本文将讨论如何将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德育;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正文


一、引言:

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思维,采取补充生活实践、补充数学知识、言行、情境和案例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通过这种融合,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德育与数学的融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同与其他科目,数学学习内容偏于理性,德育方向的学习偏于感性,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要明确德育的渗入方式,不能将数学课变为德育课,也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德育生硬融合,这样都是不利于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德育培养的。要对德育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德育的内容。德育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掌握,而是让学生们从内心慢慢了解和学习,进而融入自己思想的一种教育。首先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爱学生,要对学生未来生活负责,关注学生全面成长进步;要以身作则,把自己培养成学生的偶像和榜样,身教胜于言传。其次,将数学知识点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其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再次,做好教学设计,平时注意收集一些最新的德育教育资源,将其与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例如收集一些书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展示给学生,同时将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专注精神、奉献精神讲解给学生。使其能够向科学家学习,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处于重要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但是由于知识储备量较低,生活经验也相对有限,其对周遭的事物和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长和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得到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十分必要。开展德育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避免其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助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其取得良好的发展贡献力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4.1 挖掘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用的价值,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教师们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均数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如同学们请问你们都喜欢什么运动呢?你们喜欢球类运动吗?喜欢什么样子的球呢?是足球篮球还是排球呢?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比赛,例如篮球比赛,要求学生在五分钟之内进行投篮,得分更多的一组则获胜。教师可以选择一名同学对两组比赛的情况进行记录,以最快的速度得出组员的进球次数,教师这时可以故意地制造出一些不平等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会引发学生十分激烈的讨论,教师就可以顺势地引导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客观评价身边事物。这时教师也可以借此以平均数的教学观念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之中哪些地方适用于平均数而哪些地方平均数并不适用,使学生可以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生活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借助不公平的事件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意识,使学生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去探索找到其中不公平的地方,也找到如何消除不公平的方法,从而确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导入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授“毫米、分米、厘米、米”等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先用尺子测量距离,让学生对距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通过观察蚂蚁和学生自身的行进距离,来理解距离的长度。最后,教师会引述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距离的重要性。在理解数学中的毫米、分米、厘米以及米等数学单位之间的关系后,学生会明白“积少成多”,即“不积累“步无以至千里”。通过学习前辈们坚韧不拔、忍受艰辛的优秀精神特质,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开始积累。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将道德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4.2利用教学活动,融入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之一,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目标设置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购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民币图案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的使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理解。在通过设计活动给学生留下一定印象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解释相关知识点,并向学生展示人民币上的图案设计技能。一方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现象,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德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充分融入“道德培养”的教育目标。

4.3提升数学审美素养

数学审美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体会正反、上下对称结构等美学元素,从而理解数学中图形之美、旋转之美、线条之美、平移之美。华罗庚曾经说过,“本身数学就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的。那些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的人,只是单一的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感悟到数学的内在美。”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悟数学的美,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实现不同学科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的动态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素养。

“图形的运动”这单元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抛开教材,向学生详细的展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以此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接着,教师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平移和旋转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演示,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平移、旋转等多种图形变换的方式在纸上设计图案。通过设计图案,学生感悟到平移和旋转不仅是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平移和旋转还能构造图形之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让学生发现蕴藏在几何图形中的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学习水平。

 

4.4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学科,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教学,照顾不到所有群体,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在学习上更加困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并不少见,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借助真实的故事情境避开乏味的感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事例,让其置身情境、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例如,学生对学校的周边及学校环境都比较熟悉,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或通过课件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学校门前的十字路口。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商店、木桩等设定为点,确定好出发点和终点后,让学生根据固定的点选择不同的走法,不限路径的长短,多样化模拟路线。在学生做完相应的模拟实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评判,通过耗用的时间和路程的长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十字路口,因此也会有多种选择路线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点,会不停地寻找位置,通常大家的选择会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先天因素决定的,而客观因素则有很多。但先天因素并不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太多的影响,在学习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个人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重要。为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找到生活中相对应的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攻克难关的乐趣,学生也会坚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消除新知识带给学生的陌生感、距离感,水到渠成地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经济水平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提高,当代小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价值体验。教师要重视利用小学开展德育,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和收获,从而促进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春虎.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缺失的表现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7):90-93.

[2] 马春虎.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6):69-72.

[3] 许莲.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2,No.1116(33):151-1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