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园课程审议视角下的创生实践探究——以小班主题活动“有趣的蛋宝宝”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课程审议 主题活动 创生实践
正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树立科学导向,促进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也出台了《深圳市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更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指明了“课程建设是提升保教队伍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幼儿观察和分析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能力、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评价和反思等专业能力,都会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民治小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自2020年6月“民转公”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课程探究(如图一),从2021年12月参考《幸福树》幼儿深度学习的主题课程开始,逐步融合我园的大型活动与基础活动,经历了一年多的摸索后,于2023年2月开始探索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利用课程审议编制出基于幼儿兴趣需要并符合我园办园理念的主题课程,优化整合幼儿园内外资源,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全体教师不断地反思批判,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适合幼儿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1]
(图一:我园的课程探究阶段)
一、课程审议的实施过程
小班幼儿非常喜欢吃鸡蛋和鹌鹑蛋,也乐于自己动手剥蛋。有一天,睿睿在吃早餐的时候,边剥鸡蛋边说:“咦,蛋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经意的一句话瞬间引起了周围小朋友的关注。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开始了关于“鸡蛋”的热烈讨论。元元说“鸡蛋是由母鸡妈妈生出来的”,嘉宇说“鸡蛋可以做成美味的食物,也可以孵出小鸡”,而小悦和恺恺则对鸡蛋的内部结构和小鸡的孵化过程产生了兴趣。
(一)前审议预设文本:
在《有趣的蛋宝宝》主题开启之前,老师们首先制作了《蛋宝宝调查表》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如认识的蛋的名称、蛋的组成部分和蛋的作用。然后,结合幼儿的前期经验,综合分析主题教育价值、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预设了主题目标,选择主题内容,预设主题实施途径和策略,构思主题行进的脉络。[2]其中,主题目标细分程了五大领域下的目标,而主题内容则按照初识“蛋”、探索“蛋”、美味“蛋”和玩趣“蛋”这四个版块来展开。为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不但申请采购相关的教玩具,搜寻主题绘本、儿歌及视频,也积极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能在园外“寻找不同的蛋”,能带不同种类的蛋和孵化机等材料回园探究。
(二)中审议实施过程的持续调整和优化:
在主题行进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每周一次的级组教研,不断发现幼儿在主题行进中的获得和问题,审视预设的主题实施路径是否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的轨迹,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幼儿新的学习兴趣和需要。[3]为巩固幼儿对不同蛋的认知,教师引导幼儿阅读了《蛋宝宝》和《鸭妈妈找蛋》的绘本故事,参与了科学活动《这是谁的蛋》,分享了亲子寻蛋的趣事,还在教室的自然角通过多感官的方式来了解不同蛋宝宝的物理属性。由于幼儿非常好奇孵小鸡的全过程,所以每个班级都安置了孵化机,幼儿自愿认领了种蛋,给种蛋编号,每天都拿种蛋到孵化机顶端的灯上照,让灯光透过蛋壳来观察小鸡的孵化进程。伴随着小鸡的破壳,关于小鸡起名、孵蛋失败、饲养小鸡的挑战等一系列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被一一创生出来。
(三)后审议的课程评价与教师反思:
在主题结束以后,我园的后期审议是通过课程故事分享交流会,让教师复盘整个主题预设和实施的过程,反思教师策略的科学性、适恰性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与发展。[4]代表教师在分享会上带着我们重温了《有趣的蛋宝宝》中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为了让小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分别领养了小鸡回家饲养,也会每天在家长群分享小鸡的生长情况,比如到楼下花园遛鸡、给鸡舍张灯结彩,当鸡大到不适合放在家里阳台喂养的时候,有家长会提供天台或离深不远的乡下养鸡场地继续饲养鸡。在结题的环节,老师们也设计了一系列的“蛋仔大作战”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捡蛋”“、翻蛋”、“运蛋”、“护蛋”和“玩蛋”的比赛项目中,展现出坚持不懈、通力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每个版块后都会附上教师反思,从活动设计、实施到评价,还会附上亮点故事,如幼儿发现喂米饭和喂饲料的小鸡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教师会关注到幼儿与小鸡的互动有时候不太友好;也会有家长在领养小鸡后反悔而申请退回小鸡等,生活化的课程内容由始至终都贯穿在主题推进中。最后,在资料归整环节,教师结合幼儿实证和自己的反思,继续调整与优化本主题的网络和情境脉络,并将所有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教案、教玩具、主题墙与活动照片等形成了电子资源包,作为后续开展同类主题的重要课程资源参考。
二、主题活动中的创生实践
“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 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辛德尔(Snyder,J.)、波林(Bolin,F.)和扎姆沃特(Zumwalt,K.)等人于1992年提出[5]。1992年,辛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具有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其中,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是两种基本取向。“课程忠实取向”主要是指课程实施者严格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进度等来完成课程编织者所安排的任务,达到课程预先设定的目标。相反,“课程的创生取向”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权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接受者,“这一转向使教师和课程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由完全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知识、教育经验的主动建构和阐释者,由课程实施的客体变为课程实施的主体。”[6]
我园教师在综合把握两种课程实施取向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找到实现二者和谐共生的路径。首先是忠实基础上的课程理解。教师的课程理解通过对课程文本、课程现象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来实现。我园教师在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保育教育质量评估》和《深圳市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引(试行)》的基础上,融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需求,结合幼儿园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以及资源特征,筛选出了适宜于本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探究性主题活动——《有趣的蛋宝宝》。其次是忠实理解基础上的创造与生成。我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与幼儿、家长和同事的交流合作中共同创造了新的课程体验,不断突破自己旧有的思维模式,以此加深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在充分的理解中不断创生出新的课程理解,实现与课程文本意义真正意义上的视界融合。[7]
(一)创生活动1:怎样区分那么多的小鸡宝宝呀?
幼儿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孵化机那边看看自己编号的种蛋有没有破壳的迹象。通过观看小鸡诞生的科普视频,幼儿已经初步了解孵化的时间大概在21天左右,温度要控制在37-38度之间,湿度要保持在60%-70%之间。老师每天都会将幼儿观察到的蛋的变化呈现在“孵化记录表”中,经过21天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终于有小鸡宝宝陆续破壳而出,幼儿开心又激动,但是看着一只只小鸡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知道该怎样区分它们了!这时爽爽小朋友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给小鸡宝宝取名字呀!在爽爽的提示下,幼儿通过观察小鸡的外貌特征,开始兴致勃勃地给小鸡们取名了!“这只小鸡头顶有黑色的毛就叫小黑吧!”“它的眼睛圆圆的,脑袋有绿色颜料,就叫它小葡萄吧!”“它全身都是黄色的,就叫它小黄吧!”……幼儿还让老师帮忙给小鸡制作有我园logo的“身份证”以展示在自然角让更多的人认识小鸡宝宝。
(二)创生活动2:这些蛋是“睡着”了吗?
有的种蛋过了二十一天的孵化期还是迟迟没有动静,幼儿开始着急了。他们纷纷猜测原因:是不是我们带的不是种蛋呀?小鸡是不是力气不够大,出不来呀?……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老师取出两颗未孵化的蛋打开来请幼儿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有一个蛋宝宝已经发育成型了,但是没有了心跳;另一个则是半成型状态,蛋黄未完全吸收,它的胚胎被红血丝包裹,而且停止了发育。老师向孩子们解释了这一原因,因为鸡蛋孵化是一个比较发杂的过程,会受湿度、温度以及蛋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的蛋孵不出小鸡,存活率较低,所以,并不是每一颗种蛋都能孵出小鸡的。
(三)创生活动3:为什么会有小鸡死了?
了解了小鸡诞生的不易,幼儿更加珍惜与小鸡相处的机会了。小鸡们刚出生的前半个月,刚好是三月末四月初,幼儿每过完周末回来就会看到有的鸡舍里有一动不动的小鸡倒在垫子或沙子上。幼儿明明在周五离园的时候给小鸡留了水和饲料,也开了保温灯给小鸡,为什么会有小鸡死了呢?幼儿和老师一同寻找原因,发现原来是鸡舍顶上的盖子没打开,导致通风不足,舍内温度高,而且小鸡宝宝拉便便的速度太快了,它们生活的空间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卫生环境太差了,所以容易导致体弱的小鸡染病死去。
(四)创生活动4:怎样让小鸡生活得更舒适呢?
为了增加小鸡的存活率,让它们生活得更舒适,幼儿开始在周末轮流把小鸡带回家照顾,后期因为小鸡的数量比较多,幼儿就开始自愿认领小鸡回家饲养。小鸡跟小主人回家后,有趣的故事还真不少。有的幼儿回家后会到楼下“遛鸡”,有的幼儿用彩灯装饰鸡舍,有的幼儿把小鸡拿到天台更开阔的地方饲养,还有的幼儿一直用米饭喂养小鸡,并惊喜地发现吃米饭的小鸡长得没有吃饲料的小鸡快,所以自家的小鸡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萌萌哒”模样。教师请家长分享小鸡在幼儿家庭生活的视频或照片,也请幼儿在晨谈时间跟大家聊聊自家小鸡的趣事,看到小鸡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大家都很开心。
三、创生实践下的教师思考
“有趣的蛋宝宝”主题活动如一场奇妙之旅,通过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活动,让幼儿获得了关于蛋的种类、作用和小鸡成长全过程的科普知识。基于对创生活动的理解和对幼儿学习行为的观察,教师在课程审议的前、中、后阶段也会不断复盘和梳理自己的思考。
(一)前审议做好问题预判,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目前我园的课程审议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在前审议阶段,当教学管理人员看到年级长提交的主题审议表时,曾就孵化小鸡和饲养小鸡的实际操作提出过担忧,因为孵化小鸡需要给孵化机进行24小时的供电,存在用电安全隐患;而园所环境对于饲养小鸡也存在局限性,不能保证小鸡的活动空间和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的基本照料。但是当时并没有及时制定替代方案,所以当周末期间出现了暴雨极端天气的时候,走廊上的孵化机都要立即断电,所以势必会影响到种蛋孵化的成活率,也临时安排了班级老师带孵化机回家继续孵化。为此,教师们在往后的课程中,如果涉及到动物饲养的,要时刻抱有敬畏之心,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以严谨的态度来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二)中审议观察幼儿行为,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毛茸茸小鸡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所以不但支持幼儿为小鸡起名字,也放手让幼儿与小鸡玩耍。但是,幼儿在与小鸡互动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类似“恶作剧”的行为表现,如当幼儿发现小鸡会被育雏箱盖子的声响吓到“叽叽叽”叫后,幼儿会故意摆弄盖子以引起小鸡在箱子里兴奋大叫和抖动;还有的幼儿会抓起一只小鸡,让这只小鸡的脚踩在另一个小鸡的后背。幼儿与动物的互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人类的幼崽天生就愿意亲近动物,我园教师在观察到幼儿的这些行为后,也会及时介入,引导幼儿关注弱小的生命、珍惜每一个生命,以适宜的方式来陪伴小动物成长。
(三)后审议关注课程评价,收集课程参与者的意见
在课程结题后,虽然我园教师在课程故事分享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但是幼儿实证方面的工作我们还稍显欠缺,因为我们只记录了幼儿活动的过程,但是并没有系统梳理“有趣的蛋宝宝”主题下的幼儿经验核验表,该表不但要包括预设活动的目标,更要及时补充创生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全面考察幼儿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此外,我园也并未收集来自幼儿和家长方面对于主题活动的反馈,我们的课程审议从一开始就疏于对家长声音的聆听,这样对于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家长支持和理解也会略有羁绊。
参考资料:
[1]向海英.课程创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学前教育研究,2007,(06).
[2][3][4]金虹青编.幼儿园主题审议实践手册.宁波:宁波出版社,2022:8,9.
[5]Snyder,J.,Bolin,F.&Zumwalt,K.(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Jackson,P.W.(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ew York:Macmillan Pub.Co:418-427
[6]叶飞.“课程创生取向”中教师角色的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16).
[7]徐小容,朱德全.课程实施: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统一.中国教育学刊,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