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大数据;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安全体系
正文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传播的变革,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的繁杂、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各种影响,进而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教育背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帮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能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提前预警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此,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对于维护校园稳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为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便利,这使得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院校青年群体规模庞大,他们是网络空间的活跃分子,思想多元且活跃,并且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接受并尝试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1]。在网络空间中,他们积极参与各类话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网络文化。然而,正是这种活跃性和开放性,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次,职业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具体分析,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各种思想观念交织,使得大学生在辨识和选择时感到困惑,一些不良信息甚至有害信息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2]。同时,高职院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教育团队和系统的教学计划。这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此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更注重网络使用的便捷性和娱乐性,而忽视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最后,高职院校在网络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性,一些不良信息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3]。而高职院校在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上相对滞后,难以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职院校应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影响,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效果。
二、态度改变理论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措施
基于态度改变理论的支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开展,推进安全体系的科学构建,能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效果,使安全体系的建设效能得到充分彰显。下面就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科学构建进行细化分析:
(一)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精准识别意识形态倾向
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时,数据分析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合理化应用,学校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网络行为数据,精准识别他们的意识形态倾向,促进各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科学组织和系统贯彻落实[4]。因此高职院校基于态度改变理论的影响,应结合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设需求,建立起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全面捕捉学生在校园网络中的活动轨迹,对学生的浏览记录、社交媒体互动、论坛发帖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确保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能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点、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文本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然后借助对关键词、话题和情感倾向的识别,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意识形态倾向,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此外,由于意识形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学校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应不断更新和优化相关数据,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确保数据分析的合法性和伦理性。
(二)以态度改变为目标,量身定制安全教育策略
态度改变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目标,高职院校在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践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安全教育策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可以采用引导他们参与网络话题讨论、组织线上辩论赛等方式,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相对保守、对新事物接受度较低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预测学生可能的意识形态变化趋势,提前制定干预措施。例如,当发现某些学生的网络行为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综合应用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线上交流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此,基于态度改变理论的指导,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以态度改变为目标,量身定制安全教育策略,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有效的安全教育服务,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为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和系统贯彻落实。
(三)以大数据驱动为保障,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中,利用大数据驱动构建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模型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合理化探索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驱动模式的建设,能及时识别并评估意识形态风险,使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6]。在工作实践中,准确定位态度改变理论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类数据,重点针对社交媒体互动、网络搜索记录、在线学习行为等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处理,揭示学生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综合采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提取出与学生意识形态相关的关键特征,分析学生的话题关注度、情感倾向、信息传播模式等数据内容,将此作为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在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实践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模型,重点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确保能自动识别出异常行为或潜在风险,如极端言论、不良信息传播等,同时还应该对风险评估模型的动态更新和优化功能进行强化,并根据学生态度变化情况促进模型自主更新和调整,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样当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出潜在风险时,学校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确保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效果,使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以个性化推送为手段,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利用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可以实现对每个学生的精准画像,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安全教育内容,显著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7]。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工作实践中,应先收集并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信息获取习惯以及意识形态倾向等,将分析获得的数据信息作为个性化推送的参考依据。然后学校就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和学生的个体特征,定制化地推送安全教育内容,比如对于经常浏览社交媒体的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推送平台推送与网络安全、信息识别等相关的教育内容;对于热衷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嵌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块,实施个性化推送教育,使个性化推送教育指导工作深度贯彻落实。此外,为了根据学生态度变化情况优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开展个性化意识形态宣传信息推送工作的过程中,应定期更新推送内容,保持与学生需求的同步,并设置互动环节,如问答、讨论等,鼓励学生参与并反馈,从而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各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深度贯彻落实,逐步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还能为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五)以成效评估为依据,持续优化安全教育体系
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以成效评估为依据,持续优化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检验安全教育的效果,确保工作实践中能及时有效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开展安全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设定明确的评估标准,重点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程度、网络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的评估标准进行细化,然后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安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教育成效评估机制。与此同时,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等,客观地评估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评估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重点收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以便于能更全面地了解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此,高职院校就能持续优化安全教育体系,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通过调整安全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师资力量等,确保安全教育体系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深度贯彻落实,为学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使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现全面优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将更加完善、智能和高效,并且基于持续优化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高职院校将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展望未来,期待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设能在更多高职院校得到推广和应用,为维护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此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梅,倪建超,刘祥福.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某双一流高校实证调研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11):29-37.
[2]郭玉凤,郝耀军.“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4):104-107.
[3]李妤萱,李利辉.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实挑战与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08):88-89.
[4]邹巧玲.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J].航海教育研究,2023,40(03):25-30.
[5]郭泉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重维度[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3):61-67.
[6]羊悦.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3,29(05):110-114.
[7]殷金桃.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0):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