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
正文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遗留与传承数不尽的珍宝与优秀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后世应珍藏的宝贵财富。在传承与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开展,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凸显文物价值。现阶段,尽管人们认识到文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没有对文物给予较多的关注度,致使人们的精神层次未能得到满足。因此,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创建多种多样的展示形式,才能逐步加深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认知与意识。文物工作必须做到站在实际角度上思考,以科学的方式推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研发出优质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使人们能够在了解文物的同时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魅力。
一、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的关系
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保护与传承文物,使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得以完整延续下去。在利用工作中,则是借助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与利用,从而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全民保护与传承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队伍当中来,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首先,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其利用便无从谈起。只有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才能谈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保护文物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在对文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保持文物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比如古建筑、古遗址、文物藏品等有形文物,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在有效的保护之下,文物才能够得以传承,这也为文物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与精神资源。
其次,文物利用工作的推进也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注意力。通过有效的展示与利用手段,可以向人们展示众多的文物,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以及认同感。同时,文物利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文物作为展现当代独特文化特色的载体,有着较大的经济价值与吸引力[2]。为此,对文物的科学、合理应用,可以吸引众多游客的关注,以亲身实践来感悟地方文化,助力旅游业发展,有效提升地方经济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比如,在文物利用工作中应强化对文物的保护,以防被过度开发,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如若单纯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未能加以灵活利用,也会造成文物资源的浪费与遗忘。因此,应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利用机制,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不会造成文物破坏,反而还会促进文物保护,以推动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二、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意义
(一)以优秀历史推动社会发展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文物保护,深入研究文物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能够推动科学研究,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借助优秀的文物历史文化,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认识到文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实现文物历史价值的完整传承与弘扬,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文物工作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能力水平,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共识,并凝聚形成强大的合力。
合理利用文物,提高人们对文物的了解程度,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真正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三、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路径
(一)完善管理机制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保护为主,夯实文物保护利用基础工作。滨海新区始终坚持以文物部门牵头为主,相关职能部门、文物使用单位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和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全区110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人信息进行统计并公示。出台《滨海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管理办法》。明确了文物保护各相关单位和使用人(单位)的职责,形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使新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健全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将所有文物点全部纳入责任制范围,与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向他们明确作为使用人必须承担的安全防护责任,按照“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指定每一个文物单位的安全责任主体、安全责任领导和安全责任人员,做到不漏一处、全面覆盖,坚决杜绝文物单位安全责任主体不清、安全工作挂空档现象。
(二)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文物保护利用意识在极大程度上能够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推动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收获理想的工作成效。身为文物工作者,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工作意识,在日常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能够按照相应的管理标准,为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付出努力。在落实各项要求之后,为达成理想层次的文物保护目标,文物部门还应对文物宣传与利用的途径进行适当调整,以期全方位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工作品质[5]。
2020年10月,滨海新区启动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轮机厂房、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单位日本木材株式会社塘沽炮楼、大沽关帝庙的修缮工程,并于2021年5月完成验收工作,有利的保护了文物本体,较好的消除了文物现存病患,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最终实现长期科学保护的目的,为未来的文物利用做足准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阵地建设
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加强阵地建设可以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使其真正参与到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质量以及影响力。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为例,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沽口炮台,全面加强阵地建设在助力文博工作的有序进行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2020年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22年荣获首批“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称号,2023年入选“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024年获评“天津市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成为滨海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对外开放教育的成功范例。
全面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助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序进行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志愿者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文物工作提出有用的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质量及效率[6]。在组建志愿者队伍的进程中,加强对人员的筛选,确保其拥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及一些保护知识基础,持续增强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科学性。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为例,作为天津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单位,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以争创一流服务为目标,贴心服务每一位观众,围绕服务、流程、规范等创新创效创优,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形式。2023年累计向公众提供志愿服务3000+小时,公益讲解350场,服务观众30万+,截至2023年底,正式注册志愿者已达1500人。
(四)全面推进文物活化利用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人类财富,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加强活化利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宣传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作用与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重视文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提高认识,更好地自觉配合文物部门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在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应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恰当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文物保护知识,鼓励全民参与,持续壮大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队伍。
第一,举办文物展览。在宣传文物的过程中,展览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借助展览能够充分展现历史文物,以此提高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自我认知与意识。第二,定期举办主题讲座。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人员来为群众分享工作经验与知识,进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究[7]。第三,借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力量持续扩大宣传范围。新区文保中心积极推进“互联网+不可移动文物”,强化数字赋能,加强文物全媒体传播。充分利用滨海文旅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为加快美丽滨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五)加强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
为更好保护利用文物,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还应大力推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得破坏文物、损害文物、影响文物环境风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其次,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文物能够在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导下,要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充分认识文物对社会的滋养、启迪意义。近年来,滨海新区结合城市更新项目积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重点推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塘沽火车站旧址活化利用工作,深挖遗址历史底蕴,精心培育滨海新区文化品牌,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地标。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促进文旅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物承载着历史与文明,要想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赢,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效率,将文化特色转化成区域经济优势,打造优势文化品牌,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魏星,曾蓓,邱晓明.南京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J].南京学研究,2023,(02):35-49.
[2]廖素清.红色文化视域下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以后田暴动革命遗址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4):10-13.
[3]任丽.关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方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220-222.
[4]吴宏瑜.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策略[J].参花(上),2023,(11):53-55.
[5]孙海刚.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与策略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0):129-133.
[6]毕丹紫玉.文物保护和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9):158-161.
[7]王丽娟.探索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J].收藏,2023,(08):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