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保工作在基层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胡冠麟

颍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颍上 236201

摘要

在农作物生长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病虫害影响,造成农作物产量、质量下降,农民的收益减少。为了防控病虫害,各地农业部门引进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之后综合应用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在保证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文章从农业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入手,讨论农业绿色植保的主要内容,最后分析如何推动基层农业植保服务体系建设,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

农业植保;基层农业生产;重要性

正文


一、农业植保工作的重要性

(一)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农业植保工作在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品种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变化及环境气候的影响,如小麦赤霉病、小麦茎基腐病、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粘虫等重大病虫害,也不断重发成灾,给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形成重大威胁。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植保部门,积极应对重大病虫害发生,统筹资金,紧紧围绕“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大力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绿色防控和科学治理,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为实现全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及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安全。十年来全国粮食作物植保植保贡献率平均达14.92%,平均年挽回粮食损失9344.8万吨。详见下表

1 2011-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植保贡献率分析

时间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粮食总产

挽回占比

实际损失

(年)

(亿hm2)

(亿 hm2)

(万t)

(万t)

(万t)

(%)

占比(%)

2011

4.864

5.548

9 141.03

1 861.45

57 120.85

16

3.26

2012

4.851

6.051

11 052.50

2 251.12

58 957.97

18.75

3.82

2013

4.814

5.748

9 680.62

1 914.25

60 193.84

16.08

3.18

2014

4.773

5.772

10 049.70

1 917.05

60 702.61

16.56

3.16

2015

4.603

5.630

9 883.85

1 971.76

62 143.50

15.9

3.17

2016

4.470

5.407

9 170.18

1 709.20

66 043.51

13.89

2.59

2017

4.370

5.393

8 876.85

1 652.15

66 160.73

13.42

2.5

2018

4.159

5.161

8 337.38

1 522.91

65 789.22

12.67

2.31

2019

4.006

4.997

8 461.84

1 459.40

66 384.34

12.75

2.2

2020

4.144

5.336

8 794.17

1 448.86

66 949.00

13.14

2.16

数据来源:全国农技中心《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2011—2020);粮食产量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data.stats.gov.cn。

(二)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植保工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减少损失。农业植保工作有效防控病虫害、草害和其他生物因素的侵害,减少了作物的减产和损失。农民在减少生产风险的同时,能够稳定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其次是提高单产和总产量。通过科学的施肥、土壤管理、合理的灌溉以及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农作物能够更好地利用养分和水分,提高单产和总产量。

(三)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植保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具体说来:首先是保障产量稳定性。农业植保工作有效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和草害,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这有助于稳定粮食产量,避免由于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大面积减产,从而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和供给稳定性;其次是提高粮食质量。农业植保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再次是增加农产品供应。通过科学的施肥管理、优质高效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农业植保工作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量。最后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农业植保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因病虫害、真菌毒素等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及时的防治措施,减少了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保障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2]

(四)改善农村耕地生态环境

农业植保工作是改善农村耕地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主要作用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农业植保工作推广了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和使用频率。这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环境的健康;其次是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通过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农业植保工作减少了对天敌益虫等的伤害,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再次是保护水源和水质。农业植保工作通过合理的农药使用和化肥管理,减少了农田径流中农药残留流失到水体中的可能性,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周边水体的水质。最后是改善土壤质量。合理使用有机肥料、绿肥等土壤改良措施,以及减少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结构的不利影响,能够改善耕地的土壤质量和肥力[3]

二、农业绿色植保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防控

农业绿色植保中的农业防控强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常见的农业防控方法如下:首先是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系统的种植结构、作业方法和管理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比如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间作、轮作、梯级种植等措施,调节病虫害的发生环境,降低其危害程度;其次是植物保护剂。植物保护剂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杀草作用的活性成分,或者由微生物发酵制成的防治产品。这些产品通常对环境和人体安全影响较小,可以作为绿色植保的有效替代品。最后是信息技术支持。利用远程感知、智能传感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病虫害、气象条件和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提高防控效率和精准度。整体来说,农业绿色植保中的农业防控旨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保障农作物的稳定生产和品质安全[4]

(二)物理防控

在农业绿色植保中,物理防控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物理手段来减少或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和杂草,其特点是对环境友好,常见的物理防控措施如下:首先是覆盖材料和隔离带。农民可使用覆盖材料如设置防虫网、套袋、铺黑色防草膜等覆盖农田或作物,进而阻断病虫害的侵入,减少害虫的寄生、传播和营养,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再如设置隔离带或隔离墙,防止病虫害从相邻农田或非耕地区传播到作物田中,是一种有效的边界防控措施;其次是陷阱和捕捉器。农民可利用特定的吸引物质或光源设置陷阱,诱捕病虫害或害虫,常用黄板、蓝板,性信息素诱捕器,性信息素迷向器,用于诱杀或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可以大规模控制特定害虫种群。再如设计和放置捕捉器,用于捕捉和移除特定的害虫,可有效减少害虫密度。最后是机械除草和清理。使用除草机、耙地机进行机械除草可控制杂草的生长,保持作物田的整洁和通风,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竞争。农民还需要定期清理农田和周边区域的植物残余物,减少病虫害的藏身和滋生地,维持田间环境清洁和卫生。

(三)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是农业绿色植保中的一项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利用天敌、寄生性天敌、病原体或寄生性真菌等对抗害虫和病原体,以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管理。常见的生物防控方法如下:首先是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天敌是指天然存在于农田中的益虫,可以捕食或寄生在害虫身上,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赤眼蜂。寄生性天敌是指专门寄生于害虫体内或卵内的昆虫或微生物,通过寄生杀死害虫或减少其繁殖能力,比如豹纹蜂对番茄斑点虫进行寄生控制,治蝗绿僵菌、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等;其次是病原体控制。农民可用昆虫病毒、真菌等对害虫进行感染和控制,比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棉铃虫控制效果较好;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有效防治抗性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其次是拮抗菌和促生菌。一些益生菌和促生菌可以通过竞争性排除病原菌或促进植物生长,从而降低植物感染病害的机会,其中根际细菌可以抑制土传病原菌的侵入。最后是引入外来天敌。特殊情况下可引入一些对本地害虫具有天敌关系的外来种类,以建立天敌-害虫平衡,实现生物控制害虫的目的,但要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三、如何推动基层农业植保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在基层农业植保服务工作中,监测病虫害发生是制定防控计划和选择防治技术的前提,而完善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也是及时应对病虫害等问题的关键。所以基层农业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在农田、林地等关键地点建立监测点,覆盖主要作物种植区域,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要发挥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加强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点面兼顾准确撑握农田病虫害发生数量信息;其次是引入先进技术手段。结合遥感技术、无人机、传感器、病虫害大数据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病虫害、气象等数据的自动化监测和分析,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再次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包括农业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农民在内的农业植保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病虫害防控信息、技术指导等内容,进而增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最后是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二)建设绿色防控技术服务体系

建设绿色防控技术服务体系对于提高基层农业植保工作的效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基层农业部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向农民推广使用生物防治、信息技术、物理防治、植物保护覆盖等绿色植保技术,以此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是开展技术培训。农业部门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有关绿色防控技术的专业培训,包括生物防治方法、绿色农药的正确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内容,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意识;再次是建立示范基地。在农村建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展示生物防治、绿色农药应用、推广新型农机具等先进技术,吸引农民前来学习、交流和体验。最后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提供个性化的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协助其选择最适合的绿色防控技术。

(三)建设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服务体系

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控服务体系,进而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要点如下:首先是建立专业团队和队伍。培养和组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病虫害防控服务团队,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支持体系;其次是制定病虫害防控的作业标准和操作流程。明确各类病虫害的识别、监测、预测、防治措施选择、施药时间和方法等技术要求,确保服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再次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提升能力。组织定期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向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传授病虫害防治的先进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先进的病虫害监测技术、绿色防治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以此提高防控效率和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基层农业植保工作中,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利用技术措施,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推动基层农业植保服务体系建设,这对于长期的农田健康和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此外,需要加大植物保护的资本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植保推广力度,最终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万才卓富彦李天娇朱晓明赵中华.“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作物植保贡献率研究报告[J].中国植保导 2021,41(04):33-36+51.

[2]迟涛德.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4):65-67+87.

[3]徐昊.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浅析——以阜阳市为例[J].园艺与种苗,2022,11(07):86-87.

[4]张菩信.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装备,2023,44(05):84-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