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裂缝防治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墙体裂缝;防治;施工;技术
正文
1 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位置及防治技术
1.1 门口上角墙面裂缝及防治技术
本研究工程实例的施工中,出现了门口上角墙面裂缝。对于该裂缝,采取的防治技术为注意板的分块,把面板接缝与门口立缝错开半块板的尺寸。
1.2 墙面与结构连接不牢及防治技术
面对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墙面与结构连接不牢,出现墙面裂缝,采取的防治技术是由边龙骨预粘木块时,应控制其厚度不得超过龙骨翼缘,安装边龙骨时,翼缘边部顶端应满涂107胶水泥砂浆,使之粘结严密。
1.3 墙面板缝开裂及防治技术
施工过程中,出现发丝裂纹。防治技术主要是根据施工经验采取以下三种做法:(1)合理节点构造的标准做法:清除缝内杂物,嵌缝腻子填至板倒角边,待腻子初凝时(约30-40MM)再刮一层较稀的腻子(约厚1MM),随即贴穿孔纸带,纸带贴好后放置一段时间,待水分蒸发后,在纸带上再刮一层腻子,将纸带压住,同时把接缝板面找平。(2)干燥地区,约使用白布代替纸接缝带。(3)选用专用接缝材料∶如进口USG万用批荡石膏浆和网络状双层接缝带(此法造价较高)。
1.4 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的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及防治技术
根据以往经验,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0℃以内,可避免混凝土出现温度收缩裂缝,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1)内降:应尽快排出混凝土内部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浇筑前,应提前2m将混凝土布置成梅花形,散热管采用Ф50mm钢管;采用内径50mm塑料管,作为接头处。接头绑扎牢固,无漏水、漏气现象,埋设4-6根测温管,测温管采用不锈钢Ф50mm钢管,壁厚1.5mm,散热管、测温管上下密封严密,内有清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浇筑后,每2小时换一次冷却水循环散热,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8℃。当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0℃时,可以停止换水。混凝土浇筑7天后,冷却管内应灌入同级水泥浆。(2)外保: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表面与空气的温差,避免产生深裂缝和表面裂缝。混凝土顶面采取两种保温措施:在混凝土顶面覆盖一层土工布,土工布湿润后铺设一层塑料布,保温保湿。如果表面温度达不到要求,可以在土工布和塑料布之间加被子保温。(3)保证散热管畅通的措施:在冷却管接头处,将铁皮管插入不小于30cm的塑料管内,绑扎12根铁丝不少于三次,然后用黄色胶带在外面贴紧,保证接头处不漏水、不漏气;钢材绑扎焊接时应注意保护冷却管,不得损坏冷却管;散热器管固定牢固,与主筋用U形卡箍连接,固定在接头两侧,直线段固定点之间的长度不超过2m;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器不得接触热管,出料时出料口不得与热管正对着。热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变形、堵塞。混凝土浇筑时用空压机吹热管,保持通风。浇注过程中发现热管不通风时,应及时处理;冷却管应由专人看管。(4)温度由建筑物电子温度计测量。根据主体结构长度,在5m处设置测温段,每个测温段在覆盖层的上、中、下、下各埋设温度传感器。制定严格的测温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建筑施工项目中考虑地震产生的墙体裂缝及加固技术
本研究项目中,RC框架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以建筑抗震冗余度作为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方法,明确了该类建筑结构采用冗余理论,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可以实现多层抗震体系的设计方法呈现。采用抗震冗余理论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布局合理,构件在地震作用下能分批次屈服,具有多级层次的抗震性能。研究耗能梁段长度和柱轴压对平齐端板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四个偏心支撑半刚性钢框架进行了循环荷载试验。从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耗能和螺栓应变等方面,对试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项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平端板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破坏模式为耗能梁截面的端板焊缝或腹板断裂,其余构件无明显的屈曲变形和裂缝,地震后易于维修和更换。耗能梁长度是影响偏心支撑半刚性钢框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耗能梁长比的增大,其极限承载力和累计耗能呈下降趋势。随着耗能梁长度的增加,短耗能梁的承载力高于长耗能梁,捏缩现象更加明显。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某典型超限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体结构运用隔震加固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加固、基础隔震加固和层间隔震加固的周期、加速度、层间位移、地震剪力、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及基底剪力等前后数据的比较,分析了隔震加固技术用于超限底框砌体结构加固、改善其抗震性能的可行性以及加固效果和适用情况,比较了采用基础隔震加固和层间隔震加固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为超限底框的加固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明确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施工方法,可在批量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影响,实际施工数据与施工前预测值吻合较好,且不超过允许值,证明加固方案可行,效果明显。该技术方法在砌体抗震加固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缩短施工时间,降低加固修复成本结构。结合本研究工程项目来看,打开建筑滑动隔震的基础,砌体结构采用滑移隔震技术的施工方法,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加固技术为砌体结构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C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柱的数值进行模拟的技术方法,利用Open Sees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来看,该加固技术方法可靠且具有效性;CFRP加固技术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它也可用于旧建筑的抗震加固建筑物。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中,面对墙体裂缝,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技术。本研究中依据工程实例,确定了建筑施工中,墙体的具体裂缝位置,以及裂缝的实际发生情况,根据裂缝的发生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如门口上角墙面裂缝及防治技术、墙面与结构连接不牢及防治技术、墙面板缝开裂及防治技术,以及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的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及防治技术。本研究所提出的防治技术,在质量检测中,均通过检测,达到合格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明. 房屋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及施工防治和技术处理[J]. 科技与企业, 2015(15):1.
[2]林丹. 房屋建筑墙体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探讨[J]. 工业C, 2016, 000(002):P.207-207.
[3]高国辉. 浅谈房屋建筑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4):285-285.
[4]陈海华. 房屋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J]. 建筑知识, 2016(9):1.
[5]冯阳. 房屋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及施工防治和技术处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7(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