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块油藏低级序断裂描述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断块油田;低级序断裂;富集规律;潜力评价
正文
1 地层特征研究
A油田的古近系由孔店组、 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组成, 是在前中生界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基础上发育的, 顶界是古近系和新近系之间的区域不整合。 次级别的不整合分隔了 孔店组、 沙四段、 沙三段、 沙二-沙一段和东营组地层, 更次级别的不整合成为上述各地层单元内部界面, 通常成为三级层序边界。不整合具有如下特征: (1)在斜坡、小凸起以及某些次洼中该不整合与基底不整合重合;(2)沙四段发育的地区或与之平行或以微角度相交;(3)在斜坡地区沙三段地层不断上超。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信息,对沾化凹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至沙四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确定出六种主要的沉积体系。
2 精细构造解释
2.1 地震品质分析
地震资料:A区域2017高密度宽方位地震资料。本区地震品质整体较好,目的层地震资料主频25Hz左右,根据半波长计算,可识别地层厚度35m左右;有效频宽10-50Hz。面元:12.5×6.25米。
图1 地震品质分析图
2.2 多属性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目前,层位标定的方法和技术较多,归纳起来有: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VSP记录标定法、平均速度标定法、正演模拟技术标定法、三维空间储层精细标定等工作方法。为实现该区构造及断层精细解释,在全区内选择20多口有代表性的井制作声波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可帮助了解各断块的波组特征变化情况,为构造解释及构造图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图2 过井K – l– Y近南北向井震标定地震剖面
2.3 精细断层识别及层位解释
(1)精细断层识别与刻画
F≥15m:同相轴响应明显,结合方差体,可实现断层自动追踪;F<15m:同相轴错动不明显,可利用蚂蚁体追踪。于是通过运用双相干断层分级别空间解释技术,开展精细断层识别与刻画。
于是通过运用双相干断层分级别空间解释技术,开展精细断层识别与刻画。
图3 双相干断层分级别空间解释技术
图4 油田1900ms蚂蚁体时间切片
(2)层位追踪闭合解释
本次解释网格密度: 25米×25米。研究区断层发育,剖面呈阶梯状,平面近乎平行,近东西走向断层。
2.4 构造特征
A区域2017-高精度三维地震测网密度12.5m×6.25m,地震资料品质良好,通过合成记录确定时深关系曲线,进行多口井的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利用变速成图技术构造成图,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较高。A油田沙四段顶面构造图可以看到A区域地区发育一系列近北东向、北西向正断层,将其切割成众多断块。A区域缓坡带与陈家庄凸起过渡带上,有时候发育规模较小的同沉积断裂或断阶,形成缓坡与凸起边缘的断裂坡折;在A区域缓坡带与渤南洼陷过渡带上,常发育洼陷边缘的断阶坡折带,构成盆地充填早期或低水位期的沉积边缘。
3 储层特征研究
3.1 结构特征
砂岩致密度为中等-致密。砂岩分选中等-差,磨圆为次棱角状,偶见圆状及次圆状。颗粒接触关系以点接触和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和接触式胶结为主。研究区内砂岩中碎屑组分的含量不等,石英平均含量在25%-50%之间,最高可达56%;长石25-35%,最高值为39%,岩屑含量30%-90%。各种碎屑组分在每个时期含量相差较大,同一时期,每个不同区域的含量也相差较大。
3.2 储层物性特征
整个A区域沙四段为砂砾岩体稠油油藏,下部为巨厚砂砾岩体,砾石以灰岩岩块为主,少量白云石及砂砾石,分选差,砾径一般5~6cm,最大13cm,次圆状,泥质胶结,砂砾岩体物性差,含油性差;上部岩性较细,物性好,含油性较好。从储层物性来看,由南向北孔隙度、渗透率逐渐变低,罗9地区及南部靠近大断层,孔隙度21%,渗透率120*10-3um2,属于中孔、中低渗油藏。沙一段为生物灰岩及砂岩储层。根据岩心分析资料,储层平均孔隙度27.8%,平均空气渗透率54.43×10-3μm2。孔隙度门坎值:5%-16%,GR门坎值:25-42API。
3.2 储层平面展布
沙四段:平面上,西扇体比东扇体储层类型好;西扇体Ⅰ+Ⅱ+Ⅲ类储层面积约占67%,而东扇体Ⅰ+Ⅱ+Ⅲ类储层面积约占40%,但东扇体储层厚度更大。纵向上,新地层比老地层储层好;如罗东扇体Es4上Ⅰ 砂组Ⅰ+Ⅱ+Ⅲ类储层面积约占50%, Es4上Ⅱ砂组Ⅰ+Ⅱ+Ⅲ类储层面积约占25%。沙一段:靠近岸边生物灰岩发育较厚,平面上分布范围较大,最小厚度0.5米,最大厚度40米,平均厚度4-8米。
4 沉积体系研究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信息,对沾化凹陷A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至沙四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确定出了包括冲积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风暴沉积体系、咸化湖泊沉积体系和淡水湖泊沉积体系在内的六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块内以发育东西两个大规模的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冲击扇体均以陈家庄凸起为物源,其中东部冲积扇规模较大,向东延伸至罗355井处,向西以罗40井为界,向北延伸至罗35井。西部扇体向北以罗7井为界,向东以罗45井为界,并向西侧不断延伸。在冲积扇体前方, 发育了风成沙坪沉积,风成沙坪沉积在砂砾岩百分含量图上呈现出砂岩在冲击扇前端的局部聚集,砂砾岩百分含量在20%-30%,最高值为罗67井和罗2井,分别达34%和33%。经沙二段沉积的填平补齐,湖盆基底比较平缓,沙一下层序发育时期发生大规模湖侵。除了在早期以滨浅湖环境为主,发育了生物滩坝沉积以外,整个沙一下层序时期保持以半深湖-深湖为主的稳定环境,沉积了一套以油泥岩及油页岩为主的沉积物。发育于沙一段底部的碳酸盐岩,由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螺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层多,单层厚度薄,岩性横向变化大。沙一段早期气候干燥,水体较浅,波浪作用不仅有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而且有利于生物碎屑的搬运和富集,强烈的蒸发作用可使水体中的碳酸盐很快达到饱和并趁机,灰岩中多见鲕粒和砂屑。沙一段碳酸盐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浅湖粒屑生物灰岩(如罗9块),另一种为滨浅湖生物灰岩滩坝(如罗34-7块)。
5 复杂断块群潜力分类评价与目标优选
通过前面的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储层展布的研究成果,对A油田分沙一、沙四段等层系进行评价,对重点区带进行分析,指出下一步的主要勘探方向。本次研究共识别断层115条,识别圈闭80个。沙四段:预计有利圈闭71个,含油面积10.65km2,地质储量532.5万吨。沙一段:预计有利圈闭49个,含油面积7.35km2,地质储量367万吨。
6 结论
1、由于本区受地震分辨率限制,识别沙四段砂砾岩体的岩性边界困难较大,因此开展了本区地震提频拓频处理工作,处理后纵向分辨率明显提高,为储层的预测奠定地震基础。
2、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了主要包括冲积扇沉积、扇三角洲沉积、滩坝沉积、滩坝-风暴沉积、三角洲沉积、咸化湖泊沉积、滨浅湖沉积、深湖-半深湖沉积在内的8种沉积相类型。
3、由于本区沙四段钻遇井分布不均匀,储层在地震上识别难度较大,因此本次在提高地震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波形差异反演方法,对本区沙三中含油砂体进行预测,刻画储层平面展布规律。
4、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油气藏围绕生油洼陷分布。
5、异常压力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着油气的运移,而断距越大,“供油窗”越大,有利于油源对接及油气疏导。
6、沉积有利相带、储层物性和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聚集分布。
7、结合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分层系、区带进行评价,指出了下一步的主要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1] 帅德福.济阳坳陷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16-127.
[3] 林红梅.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7,39(2):23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