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正文
习惯属于人们平时行为中自然表露的一系列潜在的行为活动,其要求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形成。而一旦形成习惯,那么难以发生改变。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并非短期即可实现的。总之,习惯是人们一些动作的源头,幼儿教师应高度关注行为习惯问题,这是由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后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幼儿时期针对孩子而言就是一张白纸,而怎样在这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画面,这少不了教师的合理指引,更少了不良好行为习惯的支持。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其需要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下面,笔者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1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作为一种惯性的习惯属于长期养成的一种规模性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难以发生改变,并且习惯往往储蓄了能量。习惯形成之后勿需他人的监督、勿需特殊的努力和想法,即习惯会跟条件反射相似: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一些什么。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往往比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储备更大的能量。正所谓:“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何谓教育?简而言之,教育即培养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属于人一生的资本。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都需要接受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园是一个人开始成长和进步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一责任人和教师,因此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显得至关重要。正人首先要正己,教育孩子首先始于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一名优秀教师首先应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主宰了人的终身,而教育即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名幼儿的习惯都存在差别,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改变习惯的难度较大,然而,如果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那么会对幼儿的性格、行为、生活、学习等形成不利影响。鉴于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和迫切。
2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
2.1先天因素
一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受到早产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像是孕妇由于早产而做剖腹产手术,这提升了孩子前庭平衡失调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孩子在走路或爬行时,即使碰到障碍物或遮蔽物,也不知道躲避。二是倘若孩子在爬行阶段难以独立控制,那么其在后续的成长和发展中会存在肢体动作变慢的情况,像是写字速度较慢,当然还会形成空间感知障碍、知觉滞后等问题。此外,每一名孩子的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别,像是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做实认真严谨,有的孩子毛手毛脚等。通常来讲,性格比较急躁的孩子缺乏较强的个性控制能力,如果存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想法的情况下或现实情况不符合自己预期,那么会存在哭闹的现象。
2.2外部因素
外部环境要素重点指的是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或被实施的教育模式。一是环境要素是制约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所在。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让孩子形成较高的自律意识,从而引导孩子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相反的,缺乏秩序性或规则保障的生活环境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从而使其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要求孩子守纪律,且创设理想的环境条件服务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家长不制止孩子观看一些充满暴力或打斗的动画片,那么会使其形成暴力倾向[1];如果孩子家长经常组织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或郊游,那么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和集体协作意识。二是教育模式要素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深远影响。教育模式表现为家长或教师跟孩子的互动交流、引导、启发中,良好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并且平等、民主的教育模式也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反的,倘若家长应用的教育模式比较暴力,要么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关爱孩子或缺乏互动交流,那么孩子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3.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阶段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从一定程度上认知到学习的意义,可以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形成专心听课、认真学习的习惯,不在学习的时间玩闹,对于教师的提问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自觉地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学习任务等。教师应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确保孩子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感和满足感,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培养孩子互相帮助、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需要科学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孩子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操作等。
3.2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习惯
通过引导孩子掌握文本知识能够提升其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仅仅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人生的关键组成部分少不了人际交流或人际关系处理。国外曾经做过一项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其调研了一所幼儿园的很多名孩子,调研结论证实,社交水平高的孩子在将来的人际关系处理和事业上都远远优于一味学习、社交水平低的孩子。鉴于此,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显得非常关键。孩子的生长环境缺乏多元化,其社交圈在幼儿园和家庭。教师引导孩子怎样跟同伴和家长教师沟通交流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能够结合游戏方式激发孩子的社交意识,可以组织一系列模拟社交的游戏活动,教师能够设计各种生活场景,要求孩子充当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让孩子结合自身的想法或愿望进行相关角色的行为活动。结合模拟游戏的方法,孩子间互动沟通的频率增加,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也可以判断是非对错等,并且懂得了尊重他人和帮助他人,这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总之,社会的发展不单单要求掌握技术和知识的人才,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社交能力的人才,因此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具备深远的影响。
3.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
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人的终身发展都具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后续发展的理想与否。而孩子具备纯洁的心灵,其对事物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进程中,成人对其影响非常大,成人在每一天的行为表现都会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幼儿园应注重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像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随意丢弃垃圾,乐于帮助别人,遵守交通规则,从点滴小事做起,对待别人应善良等。当然,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源源不断地灌输良好的道德理念。
3.4培养幼儿的兴趣
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爱发脾气、活泼好动、好奇心理强[2]。为此,幼儿教育能够开展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习,游戏不但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方式,而且也属于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结合游戏,不但能够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而且能够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形成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能力,即建构自身的思维系统和认知结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持续提问,且结合自身的动手操作尝试处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幼儿认为自身具备相应的能力,进而可以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形成强烈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体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希望受到约束,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自主地变换姿势或动作,并且能够重复自身喜欢的动作。总之,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可以结合游戏活动让孩子感知具体事物、操作和摆弄,以明确事物间的联系,让孩子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
3.5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属于孩子健康个性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挖掘和探究一系列游戏活动中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的要素,建构跟培养孩子自信心相符合的游戏环境,让其在游戏过程中提升自信心。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跟玩伴一起游戏,不但能够提升其交流和沟通的技能,而且能够使孩子敢于表现、创作、想象,从而很好地提升表达自我的信心。同时,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实现幼儿的要求,懂得探究幼儿的长处,且通过身体接触、眼神、语言、笑容等形式肯定和表扬幼儿的表现,让幼儿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3.6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借助合作才可以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因此,只有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习惯,才可以让其善于合作,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应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习惯,让孩子懂得谦让、懂得合作,以及在日常行为中尽量地渗透这种精神。
3.7培养幼儿的创新习惯
只要是孩子喜欢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只要是孩子自己可以想象的,就要求孩子自主想象。换言之,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孩子自主活动,使其减小依赖感,且认可孩子的各种创作成果,以及以各个视角进行激励和肯定,让孩子敢于表现、积极解决难题。与此同时,应为幼儿创设一种自由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潜力。
4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创设优良的生活环境
优良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所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活动范围并非无限的,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孩子每一天生活环境的整洁、干净与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行为习惯。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其行为习惯会逐步形成改变,孩子的模仿意识较强,因此其会模仿周围人的好习惯或坏习惯,即孩子的辨识能力较低,往往搞不清是非对错,较易受到别人行为习惯的制约。鉴于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其都应关注自身的行为习惯、一言一行等,首先培养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给孩子做出榜样,从而逐步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对于有幼儿时期的孩子而言,我们需要根据其身心教育特点,要想使孩子懂得什么道理,不可单纯地说教。像是在引导孩子懂礼貌和讲文明时,不可仅仅引导学生明确词语本身的涵义,应以各个视角为孩子做出解释,结合孩子容易明白和听懂的形式去讲解,跟孩子说明生活实际中很多懂礼貌和讲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一早进入幼儿园碰到同伴或教师时,需要问他们早上好,在用餐时先排队、保持安静,以及不随地丢弃垃圾,幼儿园放学之后应跟同伴和教师说再见等等。教师能够多多鼓励孩子,也可以实施一些物质奖励方式,多多关注孩子在日常中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从而逐步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在一生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急躁冒进,学习知识也是需要点滴的积累,并且还应不断总结、思考、概括等,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务必进行缜密的思考,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逐步优化和完善培养模式。并且,教师不可苛刻地要求孩子需要做到什么事情、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学习哪些知识,而是需要不断灌输、从易至难、从浅至深,从而使孩子一点点地学习、认可、接受、理解。
4.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是从孩子一早到幼儿园时,教师能够在园门口或班级门口等候幼儿,以礼貌的语言和标准的姿势问候孩子,孩子也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对教师致敬和问候,长期如此,孩子会形成良好的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二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孩子自主选择材料,并且引导孩子怎样保护公物,像是轻拿轻放物品,以及形成随时整理物品的习惯,三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务必综合地兼顾孩子的能力、知识、品德等,把握幼儿的性格特点或个性特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是当幼儿进餐时,可以要求孩子有秩序排队,在用完餐之后有序整理和摆放饭盒。五是在午睡时间要求孩子摆放好自己的衣物,保持安静等。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都付出努力,创设理想的环境氛围、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其终身发展和进步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俊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18(16):45.
[2]何建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2):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