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的有效结合
摘要
关键词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地质环境;开发利用
正文
由于地球始终处于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这样极为容易使得板块间因为发生相对运动,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递增,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控制与预防地质灾害,必须做好地质环境的监测与分析工作,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结构的运动与变化,或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环境的恶化,进而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地质现象。其中,因为自然地质结构,如地震、降雨、降雪、融冰等引发的灾害为自然地质灾害,而因为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如修建池塘、采煤采矿、切坡建房等引发的灾害为人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源于大自然,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预测与治理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面对自然地质灾害,人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与伤害。
2.地质环境
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科学分析与预测,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可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其所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地球在不断的运动与发生变化,促使岩石、水、大气等地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大气圈、生物和水等多种介质有关,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人类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因此,只有对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地质运动的相关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科学预测,这样可以做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根据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消息,截止2021年底,我国一共发生了4772起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死亡80人。从灾情类型来看,因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占比较大。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破坏了道路交通、城镇村庄和通信水电工程,更为重要地是造成人员的伤亡和直接经济的损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只有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切实保障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调查评价策略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有效预防地址灾害、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区应该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政策,对周边的地质界线进行勘察,对频发发生的地质区域进行科学判断与划分,并能对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险程度、发生规模等方面进行合理预测,并配合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做好相关的预警应急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精准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年度变化情况,应在每年的整个汛期阶段,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排查与巡视工作,并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从被地灾“牵着鼻子走”到数字预警“超前走”,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利依据。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科技,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利用监控技术对区域内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实时搜集与分析,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与判断,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以及相关原因,为灾后救援工作的实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借助“互联网+”,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社区显示屏、APP软件、短信等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此外,近年来持续加强了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并采取“一点一预案”的管理模式,以确保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落实到每个隐患点,从而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率。
3.搬迁治理策略
搬迁与治理是地质灾害防治中最为常见的策略,充分体现了“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防治理念。在发现地质灾害波及范围较大时,需要及时将受威胁群众转移出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相比于其他措施,搬迁可以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全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治理工程,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影响地质灾害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管控,但相比于搬迁,其成本费用更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力度更大。当地质灾害可能会威胁的群众规模较大且搬迁成本也较高时,主要考虑通过治理工程来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搬迁与治理策略兼用的策略,宜搬则搬,宜治则治,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平。
4.应急处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的频频发生,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方案,对于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大有裨益。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工作,通过真实模拟灾情应急的全过程,以训练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促进应急救援相关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能很好地检验各个组织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此外,通过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对区域内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点进行集中排查工作,并及时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工作和人民群众疏散与转移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还应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为下一次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做好充足准备,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及财产的影响。
三、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
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诸多成因中的关键要素,当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或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我国地域非常辽阔,在不同的区域内,其地质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实现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治,应根据不同区域地质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因地制宜。
因此,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有效结合,构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容量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调控等基本内容,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1.区域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
在构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区域工作的服务性、公益性以及基础性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因地制宜,围绕“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核心业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地质环境的安全性以及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并根据风险等级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划,以确定重大地质灾害的可能隐患点。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调控,这样可以为灾害应对技术支撑与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在完成对区域地质环境的控制监控之后,还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地质状况,采取适宜的防治策略,以促进区域可持续战略地实现。
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灾害的安全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内地质环境在结构、成分、性质、形态、干扰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工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应充分利用地质环境,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安全体系,将相关法规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科学管理与风险控制。在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中,主要包括工程区域的地质安全评价、工程场址地质的安全评价以及工程单体地质的安全评价,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重点区域的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以促进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地质安全性,以推进地质环境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发利用。
3.整合地质资源编制应急方案
地质环境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对地质灾害风险的科学管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慢不得、等不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地质环境变化范围、强度及方式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为了尽最大可能地降低或及减少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如封锁交通、区域隔离等,同时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救援队伍奔赴灾害现场,并对受灾群众进行援助和转移,从减少人员伤亡数量。在地质灾害救援过程中,加强市、县、镇三级上下联动,结合地质环境,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应急方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群防群测工作,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置,灾情险情的上传下达,能够加大突发地质灾害的防控力度,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4.依托地质环境消除危险隐患
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价是结合区域气象、天体运动、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的,为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应依托地质环境,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进行处理与防治,以消除潜在的风险。同时,强化规划统筹,有效发挥自然资源“保发展、护生态、惠民生”职责优势,通过实地勘查大型隐患点、重点民生项目或中小型隐患点,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争取使得所有隐患问题全部消除,切实做到早预警、早准备、早撤离。
结束语:为有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对自然地质环境心存畏惧,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正确观念,懂得居安思危、备则无患,并将人与地质环境的和谐共生,融入到地质灾害的治理中,充分依托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地质灾害调查、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科学合理预测,主动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应对突然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机,不断从灾难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从根本上规避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奚, 鲁少强, 符必昌. 昌都市卡诺区马草坝不稳定斜坡灾害防治措施[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0(6):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