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路径初探
摘要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以读促写
正文
前言
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深刻的阅读体验。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等要素,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思想。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文章的质量。与此同时,以读促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一、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的优势
在整本书阅读的视域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有效地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完整的阅读体验。与片段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的语境,理解文本的主题、人物和情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这种全面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元素都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汲取灵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此外,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和写作风格,这些都能够为他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路径
(一)以读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
1.优化教学过程, 组织趣味活动
在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在课堂上穿插趣味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分享阅读感受,鼓励他们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引导他们开展专题化的共同阅读。
以教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之前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首先,为学生补充《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兴趣。鉴于《儒林外史》篇幅较长,教师应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如默读、浏览、速读和批注等,帮助他们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特点、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作品的人物和情节组织互动讨论,让学生制作对比表格,加深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开展读后交流活动,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并开展写作训练,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反功名富贵”与“并不反对功名富贵”的观点展开辩论,让他们在表达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撰写读后感,以此检验他们的阅读成果。
2.开展以读促写,激发写作灵感
针对初中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贯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原则。通过分析文本,教师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空间,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消除对写作的抵触心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为例,学生对《水浒传》并不陌生,因为这部古典小说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指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促使他们在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名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水浒传》中的人物命名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随后,教师可以聚焦于大聚义这一情节,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审视梁山好汉的形象内涵,既看到他们惩强扶弱、扶危济困的正义行为,也注意到他们以暴制暴、重江湖义气等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属于不良风气的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制作“水浒人物履历表”,并通过“各家点评”环节,让学生在评议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激发写作灵感。
《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各具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水浒人物之‘最’”评议活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人物的特点和异同。例如,可以对比疾恶如仇、脾气火爆的鲁智深和李逵,分析他们在言行方面的不同表现;或者对比武艺高强的林冲和武松,探讨他们在复仇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处事风格。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如果你可以代入《水浒传》中的某个角色,你最想成为哪一个人物?”这样的写作任务能够让学生基于对人物事迹的了解构思写作内容,实现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以读促写,从阅读走向实践
1.结合文体特点,布置阅读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紧密结合作品的内容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验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从而带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为例,《简·爱》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其可读性极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并撰写阅读笔记,尝试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同时结合作品的文化背景深入探究人物内心情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表格形式整理简·爱的成长轨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简·爱的“精神成长”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引导学生展示课前阅读成果,结合简·爱的成长轨迹探讨“精神成长”的原因和意义。接着,通过对比简·爱在芬丁庄园与其他地方的经历,聚焦作品片段,分析她每次离开的原因,从而感知简·爱坚毅、自尊、独立的性格特点。
为了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海伦·彭斯、坦普尔小姐、罗切斯特先生、里德舅妈等关键人物,引导学生开展分析探究。鼓励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之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撰写一篇100—200字的小短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如从精神伙伴、精神导师或精神伴侣等角度展开分析。此外,部分学生还可以从简·爱自身出发,探讨其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自我努力的结果,进而理解“精神成长”的深层意义,并在短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在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2.开展写作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于写作存在抵触心理,这主要源于他们薄弱的语文基础和有限的写作技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阻碍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写作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围绕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读内容,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技巧。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为例,针对学生对诗选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作品主题“悲悯与燃烧”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阅读任务,指导学生通读全书并聚焦重点篇目进行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为《艾青诗选》拟写主标题并阐述理由,以此串联思辨和读写,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再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保尔的一生,并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和原著分析保尔身上的优秀品质。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保尔的生命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这些人对保尔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总结“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他人的影响”,并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自己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从而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路径探索展现了语文教育的深厚内涵与广阔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理解文本、分析人物,更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师能够积极探索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曹刚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
[2] 王清 .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研究[D]. 郑州:河南大学,2021.
[3] 王情情 .群文阅读视域下七年级“以读促写” 教学策略研究[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3.
[4] 焦亚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D].学周刊, 2022(23): 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