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方法措施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的颁布大幅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但部分教师未能厘清“双减”政策下教学创新思路,导致“双减”政策发布后班级内学生出现成绩明显下滑现象。为更好地适应教学政策的变化,有必要总结“双减”政策发布后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精简学习任务和优化学习质量的双重教育目标。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深度学习是让学生透过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与表层知识,深入探究隐藏与符号、公式下的数学规律与性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不仅是由浅入深的,并且是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教材中除了囊括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还融入了许多经典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关键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能够不断获得基础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发展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一同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数学教材中有一个“总结4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学习任务。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而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记住正确的结论,则很难保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将无法实现举一反三,通过探究学习4的倍数理解其他数字倍数的特征,无法将知识关联起来,掌握知识的规律与本质。因此,教师要优化原有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并在学生开始进行合作探究前抛砖引玉,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探究方向与思路,比如对多个4的倍数进行计算并记录其结果,然后观察结果的特点。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交流彼此的观点与问题,对问题进行更多的假设,比如学生可以发现4的25倍是100,那么所有整百的数字可能都是4的倍数,进过检验发现整百的数字除以4都能得到整数,因此整百的数都是4的倍数。在完成了对4的倍数特征的探究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对8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探究学习,同样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以此来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完成所有的探究学习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发现的规律、知识的深层内涵等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意识到传统教学思想存在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对知识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2、创新师生角色定位,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除了要关注平日中的练习训练、课后作业是否实现了“减负”,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是否得到了“减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实现深入学习,使之能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挣脱出来,用更加积极的状态面对每一次的学习挑战,在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疑惑。教师要适应自身角色从课堂主导者到课堂引导者的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身引导与帮助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及时的肯定,为学生构建互动丰富、氛围融洽的数学学习环境,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与学生同步成长,明确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更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到了四年级,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就可以灵活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任务,如①请探索计算器上各个按键的具体功能;②请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以下算式:298+573=?1843-273=?1000÷125=?③请用计算器分别计算以下算式:99×1=?99×2=?99×3=?观察这三个算式结果的特点,在不借助计算器的前提下尝试快速得出99×6、99×7、99×8的答案。随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深入的探究学习。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记录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合作学习结束后,再让各个小组轮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提出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在学生之间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补充,在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后,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问,在数学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学习。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精炼提质的课堂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删去一些繁复的、机械的练习训练与课业负担,而其根本目标仍是要求教师进一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任务时,既不能盲目的完全删去练习环节,也不能不顾质量的对训练与练习进行创新,而是要提升课堂训练内容的质量,为学生安排更加精炼的思维训练任务,更加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与培养,从而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实现减负增质的目标,教师要优化课堂中的训练内容与要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堂探究任务,通过运用分层的思想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为学习能力与水平较差的学生设置基础探究任务,为处于中游的学生设置巩固训练任务,为学习能力与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设置能力提升任务,从而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更多学习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基础探究任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301×22”和“45×18+55×18”这两道比较简单的、能够运用凑整思想进行解答的算式题,以此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巩固训练任务重,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15×(40-2)”这种进阶变形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能力提升任务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99×任意一位数与两位数”的运算,用这种难度较大的习题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精炼提质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明确双减政策的本质目标,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不断精进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不断探索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创新举措,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推动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翊锦.“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2(36):1-3.
[2]俞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提质增效[J].小学生(下旬刊),2022(12):40-42.
[3]王红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2022(43):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