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瑰宝,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学生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使学生真正内化这些素养,教师须在教学策略上做出深刻变革,从课程结构设计到课堂教学实施,再到教学效果评价,每一环节都需紧扣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保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1、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需要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对历史现象的独特见解。而且,经过历史学习,学生应能汲取历史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为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抓准关键切口,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历史学科中包括历史思维、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结合,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水陆交通的变迁”知识学习中,主旨在于经过探讨水陆交通方式的历史演变,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以及这种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梳理历史脉络,理解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水陆交通方式,分析其异同点。此时,学生会发现,在古代,水运因其承载量大、成本低廉而占据重要地位;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铁路运输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陆上交通的主导力量。对比分析后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变迁的动因,认识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历史变迁脉络和动因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或分析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的兴起如何改变了欧洲的交通格局和经济发展。由此感受到历史变迁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并且,案例分析中,学生会逐步提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但同时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此,也可以进一步展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体现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辨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史料,此时,学生需要将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相结合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史料辨析时,学生需先通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答题的角度和方向。随后,从每个材料中细致地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整理概括,辅助自己全面理解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官方文书、条约文本、当时报刊的报道以及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等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多维度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全貌,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在经过PPT、视频将史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呈现史料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史料。并且,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关注史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史料,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角度探讨战争爆发的原因,并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此时,学生可以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论述。
2.3运用时间轴地图,梳理关键知识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时空观念,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时间轴地图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间线索和空间布局。经过时间轴分析,学生可直观地看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而历史地图则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形成立体的历史认知。因此,教师需合理地运用时间轴地图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讲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历史事件时,教师先绘制详细的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出秦朝建立前后战国七雄的纷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等的重要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线索。再结合历史地图展示秦朝疆域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分布情况,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且,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2.4逐步总结,感悟人文精神
青少年时期无疑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教育引导工作至关重要,关乎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深刻的历史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知识讲解的时候,先讲述黑死病、霍乱等历史上著名的疫病事件,认识到疫病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人类在面对疫病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团结精神。德育渗透方面,从疫病防控中体会人类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坚韧与勇敢;从医学家的故事中感悟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然后结合当前的新冠疫情,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凸显,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束语
历史是一部浩渺的巨著,其客观性、真实性铸就了它的厚重与深沉。然而,历史亦是有情的,它蕴藏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对结果的陈述,而应深入挖掘历史的生动性、形象性,让历史课堂成为启迪心灵、激发热情的殿堂。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注重历史教学的过程性,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感悟人生,塑造品格。
参考文献
[1] 杜荣.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C]. //第八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4:1-3.
[2] 陈学富.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书育人,2024(4):6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