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共同促进——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对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个体差异;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学习主动性
正文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多且理解难度大,如果教师未能基于数学课程特点,灵活的进行设计并给出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自然无法在学生知识学习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寻找促使班级每名学生均能得到进步与成长的方式。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对过往分层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新突破,在分层下确定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层次不同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且学生能力有差距的前提下,实现组内指导,让每名成员均可在活动中得到进步。学生因学有所获,产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简述
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基本信息收集,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划分层次,随后提出小组组建的要求,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成员存在学习能力的阶梯差,实现组内的指导,小组成员可在互动研讨与问题方法探索中得到新收获,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1]。小组成员在问题研讨时会确定各自承接的任务,在小组成员互相协作下,给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对其进行优化,最终提供合理且操作性极强的方案。高中数学知识点多且知识过于抽象,在学生学习时形成一定的阻力,部分学生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通过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学习能力强的成员,根据成员学习能力情况实现先进带领后进,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有较大的主动性能,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
二、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减法》一课为例,将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方法,下面给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内容[2]。
(一)划分小组
教师在小组划分前会收集班级所有学生的信息,基于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各类测试活动成绩,作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以学习基础和能力作为分层的指标,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类别[3]。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夯实;二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同时知识储备少,所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上较为吃力,较一类学生和二类学生学习深度慢,教师通过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类别,成为小组划分的依据。教师安排小组名单时,保证每个小组有一类学生、二类学生和三类学生,让小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存在阶级差,实现内部的教育。由一类学生指导三类学生,二类学生也会在一类学生教育三类学生,在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下,提出疑问并进行商讨。教师根据班级人员数量,对小组成员人数进行敲定,并分出相应的组别,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二)协作探究
在《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减法》一课,教师基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理解向量加法的运算和对向量加法法则定义理解作为关键事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研讨。学生接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在2000年之前,大陆与台湾没有直航,在过年时台湾居民想到内地探亲,需要从台北乘飞机到香港,再从香港转到上海,两次位移的和是多少。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小组中的一类学生会对问题进行解读,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发现问题考察的核心,基于对问题要素的梳理,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二类学生在一类学生的指导以及自身探究下,快速确定问题的计算公式。一类学生在三类学生分析问题时,询问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进行纠错。教师在班级各小组完成该问题后,继续提出问题,数能可以运算,向量是否也可以像数能一样进行运算?如果向量可以进行运算,那么向量加法的定义又是什么?
在教师提出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后,每个小组继续对问题进行探讨,一类学生会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关系,引导小组对向量加法进行探析,梳理向量加法的法则,通过对向量加法运算形式以及应用领域的了解,概括向量加法的概念。在整个环节,每个小组的一类学生充当教育者,点拨小组成员,小组其他成员会在一类学生的帮助下自主探究,一类学生也会在教育中有思考,实现全员能力的发展。
(三)整理结果
在小组活动进入尾声时,对活动中整理的成果进行归纳,基于相关成果重新研讨向量加法与向量加法几何意义,确定向量加法法则的运算方式。在此期间,学生对向量加法的理解增强,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效果的评估
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被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新手段,以某高中二年级一班(提供寻常的教学方法)与二班学生(以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在《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减法》一课学习时的情况作为研究要素,比较两组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参与度、研讨积极性、学习专注度等三个反映学习主动性的评估指标,每个指标赋值10分,根据学生课程学习时的具体表现,打出对应的分数,分数越高代表学生学习主动性越高,间接展示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效果。
表1:学习主动性评估(`c±S,分)
组别(n) | 活动参与度 | 研讨积极性 | 学习专注度 |
一班(n=40) | 5.23±1.11 | 5.09±1.05 | 5.34±0.79 |
二班(n=40) | 8.30±1.22 | 8.07±1.04 | 8.10±1.15 |
t值 | 11.7718 | 12.7529 | 12.5112 |
P值 | 0.0000 | 0.0000 | 0.0000 |
从表1提供的信息,一班学生在学习时活动参与度、研讨积极性、学习专注度等分值均低于接受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二班学生,双方的指标数值差距明显,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高中教学以分层协作问题式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的分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分配,让小组合成后,成员可相互协助,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究、思考,期间学生因相互协作还会形成团体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在活动中受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循环,期待数学课并会自主参与课程进行学习。
结语:
分组协作问题是教学是新的形式,在分组教学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着力学生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给出小组人员配置名单上。小组中成员的学习能力存在阶梯差,可在内部指导和引领下获得全面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因全程主动参与,形成极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即便在教师未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找到知识学习的思路,并按照相关思维进行透彻的分析,掌握知识内容,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应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分组协作问题式教学使用中,应该密切留意学生课程活动参与情况,作出对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估,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保证教学方法可最大程度挖掘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高效的学习课程知识。
参考文献:
[1]申有福.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今天,2023(14):0120-0121.
[2]庄芸.小议如何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背景下进行有效提问[J].学苑教育,2022(5):3.
[3]陈宾.浅析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