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品质;培养;高职
正文
引言
体育作为高职院校重要课程,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及成长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也有所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注,尽可能发挥出学科育人作用来有效助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这一环境下,高职体育教学自然也不再只是局限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培养,还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这样才能在创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助推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效果。可是,究竟要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这一工作呢?对于此笔者也展开了如下反思:
一、 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现状
就当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明显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尚未起到足够重视,只是对学生展开一些简单的体育训练,希望借此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1]。首先,高职学生本就处在身心发展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各有不同,一些体育素质较低的学生经常会因为抵触、害怕等原因而不乐意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再加上体育教学在学校并未设定考核机制,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发挥出体育学科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促进作用。其次,纵观高职体育教学情况即可发现,教师教学大多是集中在操场上,风吹日晒,不少学生因为不怎么吃苦,所以不乐意参与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效率自然十分低下,很难确保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工作落实。最后,体育教学本就是长期坚持的课程,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但是不少高职学生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坚定,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难免会直接放弃,最终自然无法将体育学科育人功效有效发挥出来。
二、 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意义
(一) 有助于学生健康心态得以形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大多会改变以往局限于体育知识讲解、体育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聚焦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来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身体关节变得更加的灵活、协调,还能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本就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教学重要要求之一,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一要求,不仅能够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还能让学生在创新型体育教学课堂上建构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另外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以此来为学生后续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打好基础,是与时俱进创新体育教学的具体表现,也是助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关键[2]。
(三) 改进学生不良心理情绪
体育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培养,自然不会只是关注学生身体发展,还会聚焦学生心理问题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及指导,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愉悦、轻松的体育学习环境,还能在健康心理品质引导下助推学生不良心理情绪得以改进,这样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及生活态度自然也会越发的积极、健康,从而真正有效将体育学科育人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在培养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磨砺学生意志品质、强化学生抗压能力,这些都是优化体育教学、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实现。
三、 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非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反而应该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对教学进程及成果产生能动作用的主体。为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要想得以培养,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主体地位,在教学期间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借助多样化手段来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形成良好认识,有效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3]。此外,主体性原则还要求体育教师尊重学生人格、认知水平、运动技能及个性,借助自主训练来引导学生自我观察、反思及纠正,这样才能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发展打好基础,从而真正落实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的。
(二) 激励性原则
体育教师在对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进行培养时,还可以坚持激励性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即要在教学实践期间借助正面教育、表扬鼓励等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毕竟有效的激励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及训练实践中,还能让学生切身感受成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得到鼓舞、激励,还能助推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以此来真正落实健康心理品质培养。
(三) 全员性原则
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应当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师即使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也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反而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员性原则来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实践参与中形成良好感悟、反思,以此来真正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例如,不同学生个体心理品质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自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来开展分层教学、针对性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学生心理感悟,确保每一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均能在体育课上得到培养[4]。
四、 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对策
(一)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教学环境
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大多是不平等的,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为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要想得以培养,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情绪相互感染,有助于师生情感共振、共鸣,还能活跃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助力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相较于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友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减轻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这样学生就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真正落实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标。为此,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学生兴趣点、情绪及心理营造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为学生建设出一个积极、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的教学环境,这样自然能够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5]。
(二) 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信心
不同学生个体运动水平、体育素质、心理品质本就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在这一情况下要想落实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的,自然不能对学生展开统一化教学,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来对其展开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针对性的体育指导,在避免吃不饱、吃不下教学问题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信心,这样就能真正落实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的。以“篮球”教学为例,对于学生而言篮球训练本就是一项较为繁琐的活动,需要学生长时间参与到枯燥训练中,这促使学生不仅会因此而丧失学习兴趣,还有可能会在一次次失败中丧失学习自信心,最终放弃篮球学习。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即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以篮球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来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如对于一些篮球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教师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辅以适当分解动作技术要点,这样学生就能在循序渐进提升中产生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对于篮球技术要点的把握,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能促使学生今后体育训练养成不轻易放弃的健康心理品质[6]。
(三) 创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健康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可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纵观以往体育教学活动即可发现,教师教学大多是侧重于体育理论知识灌输,亦或者是体育技能单向训练,很少会关注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这促使体育学科健康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无法有效凸显。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高职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即可做好教学革新,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时关注学生人际交往,利用体育运动的小组合作形式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技能,还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的。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篮球”中的“两步急停法”时,就可以在教学起始环节为学生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对这一技术要点形成一定了解,此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这一动作技术要点、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对于这一动作技术的把握不仅会越发深刻,还能促使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得以发展,从而真正有效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 巧借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挫折教育可谓是较为常用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发展的重要方法,做好挫折教育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在培养时,教师可以加大对挫折教育的应用,让学生在挫折体验中逐渐提高自身抗压能力、承受逆境的意志,这样高职学生就能在体育课堂上逐渐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外界环境的能力,真正有效发挥出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以“足球”为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动作技能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足球运动技巧,教师大多会要求学生展开几十次的反复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因为重复训练、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即可引入挫折教育,通过引入真实运动员案例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成功的来之不易,这样就能激励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体育精神及品质,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反复多次的训练中,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意志品质自然能够在体育实践训练中得到磨砺,在强化学生体育技能把握的过程中,还能真正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坚强且健康的心理品质[7]。
(五) 开展体育比赛,激励学生勇于竞争
身处快节奏时代下,现代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缺少竞争意识及竞争能力的人自然也很难在今后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更甚至还会被社会所淘汰。高职学生本就处在一个身体、心理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还需有效激励学生养成敢于竞争、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为高职学生后续就业竞争力提升打好基础,同时也是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发展的具体表现。为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要想得以培养,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体育运动的竞争性,顺势而为为学生开展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强化自身竞争意识及敢于拼搏、进取的健康心理品质,从而真正助力于学生成长与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以“小组接力跑”比赛,借助这一体育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克服以往懦弱、怯场的心理,鼓励、刺激学生全力以赴超越他人,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及健康的心理品质。
(六) 巧借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应变能力
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人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惑及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的一帆风顺,大多是在困难中突破自我、逐渐成长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人面对挫折及困难呈现出来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高职学生因其处在身心发展重要阶段,自身抗压能力、应变能力不足,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不知道要如何处理。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体育技能训练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这不仅能够创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还能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发展,从而真正落实培养目的。以“折返跑”技能训练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即可先为学生讲解其含义及规则,然后再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训练中,而在学生训练实践期间,教师则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在发现学生“失误”、“错误”时,巧借这些错误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思考要如何有效应对这些突发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身体育技能,还能很好地锻炼自身应变能力,以此来真正优化体育教学、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形成。
(七) 借助集体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品质
纵观体育教学内容即可发现,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以集体形式而展开的,十分强调团队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就是助推学生团结合作品质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重要课程,本就具有交往性、群众性、协同性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若能为学生有意识地安排集体项目活动,就能在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实践舞台的同时,助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培养[8]。为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在培养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集体项目活动,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对自身体育技能及素质水平形成有效认识,然后在合作互动中逐渐强化学生团结合作品质,从而切实提升高职体育教学效果,真正有效落实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目的。以“篮球”为例,教师在体育技能要点讲解完之后,即可对设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班级比赛中,借此来激发学生团结合作品质、集体荣誉感,真正在强化学生篮球技能把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并不是文化课程的调剂品,反而是一门独特性、综合性的课程,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能够在锻炼学生体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以此来促使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得以形成。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认识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日常教学活动、学生学情来对学生设计多样化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建构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同时,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体育学科育人效果,有效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106.
[2]朱大军.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新智慧,2019,(29):136.
[3]王晓霞.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0):160-161.
[4]王洪亚.高中体育教学与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之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4):112+114.
[5]洪杰.高中体育教学对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以福建闽侯第一中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8):122-123+126.
[6]樊亚海.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4,(11):155.
[7]王西军.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24):153-154.
[8]李久德.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8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