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GD循环液处理工艺研究及试验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孙浩

(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 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

SAGD技术是曙光油田稠油全生命周期开发的主体技术,随着SAGD新井不断投产,循环液的产量将不断增加,其处理难题制约了SAGD规模开发,研究应用了循环液处理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研究SAGD循环液的稳定机理,充分认识了循环液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了循环液的处理工艺技术思路,并研制出高效药剂体系,为SAGD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SAGD;循环液;处理技术;研究

正文

前言

双水平井SAGD开发分为两个阶段,循环预热阶段和正式采油阶段[1]。循环预热阶段时长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10个月,目的是实现注汽井和生产井之间的热连通和水力连通。在循环预热阶段,注汽井和生产井各自通过长管注汽,短管或套管环空排液,返排出的油水混合物即为SAGD循环预热采出液(简称循环液)。

随着曙光油田SAGD开发规模的扩大,SAGD循环预热井组不断增加,循环液的产量越来越大。循环液既不同于吞吐采出液又不同于SAGD生产采出液,还不同于超稠油污水,使用SAGD生产采出液的原油脱水药剂和污水处理药剂均不能满足处理要求,其处理难题成为阻碍SAGD规模开发的“瓶颈”,国内对SAGD循环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无系统的研究,对SAGD循环液的处理技术也属空白。

1 循环液物性分析

SAGD循环液采出温度高(180℃~220℃)、汽量大(20%50%,最高可达80%)、泥砂含量高(含泥5%10%,含砂0.1%5%),含油一般在5%15%(循环初期最低小于1%,后期高达30%以上)。循环液脱汽后为不透明深棕色液体,久置无明显油水分离和泥砂沉淀,表现出很强的动力稳定性,见图1

QQ图片20230531214210.png

1  循环预热初期(左)和中后期(右)的SAGD循环液照片

整个循环预热阶段,循环液的矿化度和各种离子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含油量则逐步升高。初期循环液静置48h后,含油、悬浮物略有降低;而中后期循环液静置48h后,含油、悬浮物降低30%,见表1。说明初期循环液比中后期循环液更稳定。循环预热阶段采出原油的胶质含量大于20%50粘度67800mPa·s,密度为0.9570g/mL。粘度高,密度大,不利于循环液油水分离。另外,SAGD循环液油珠、泥砂粒径小(均在100μm以下)。泥砂分布在油水界面上,不利于油珠聚并和浮升,加大了油水分离难度。

1  不同循环预热阶段循环液的含油、悬浮物含量变化列表

循环液

循环初期(<3个月)

循环中后期(>4个月)

含油,mg/L

11415

114134

悬浮物,mg/L

12100

11400

含油mg/L静置48h

10763

85763

悬浮物,mg/L静置48h

11950

7500

注:为了有代表性,取中间层循环液测定含油、悬浮物含量。

SAGD循环液外观上是以水为连续相的均一粘稠液体,表现出胶体的稳定性,与蒸汽吞吐采出液的油水乳化状态有明显差异。因此,对处于不同循环预热阶段的SAGD井进行取样,测定了循环液的Zeta电位值

试验证明Zeta电位绝对值愈高,颗粒的分散体系愈稳定[3],水相中颗粒分散稳定性的分界线一般认为在+30mV-30mV,如果所有颗粒都带有高于+30mV或低于-30mVzeta电位,则该分散体系应该比较稳定。从表2的检测结果看出:循环初期井组循环液的Zeta电位在-70mV左右,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循环中后期井组循环液的Zeta电位在-30mV左右,开始变得不稳定;正式采油阶段的井组采出液电位则在-10mV左右,不稳定。Zeta电位分析说明循环液是以水为连续相的胶体分散系,且循环时间越短,采出液稳定性越高,处理难度也就越大。

2 循环液处理药剂筛选

2.1 油水分离试验

地层大量粘土杂质及高干蒸汽地层剪切作用导致循环液极其稳定,采用沉降、电脱和离心等物理方法以及正相、反相破乳和预脱水等化学方法均未能实现循环液油水分离。随着对循环液胶体性质和双电层结构的认识,又进行了破胶试验,结果见表2

2  SAGD循环液处理药剂筛选试验

药剂名称

加药浓度mg/L

试验现象

备注

稀盐酸

2000

污油大量析出,未完全除油,水无法净化

盐酸质量分数10%

高含盐水

1000

污油大量析出,未完全除油,水无法净化

含盐量为1520%

酸性破乳剂

2000

水体可以净化,絮体上浮

含有机酸组分

净水剂

800

污油少量析出,效果差

/

1600

污油大量析出,未完全除油,水无法净化

/

4800

除油效果好,水体可以净化

污水含油 246 mg/L

净水药剂体系:净水剂+助沉剂+助凝剂

1800+70+25

污油大量析出,水体可以净化,絮体大部分下沉,但密实度差,较松散

污水含油<200mg/L

悬浮物<20mg/L

 

2800+420+60

除油效果好,水体可以净化,絮体大部分下沉,密实度差,较松散

4800+210+30

除油效果好,水体可以净化,絮体快速下沉,密实度好,不松散

2000+210+20

除油效果好,水体可以净化,絮体下沉,密实度好,不松散。(延长反应沉降时间)

从表3可以看出,SAGD循环液加入高含盐水、浓盐酸、酸性破乳剂和净水剂后污油大量析出,说明通过电中和,消除了胶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油滴得以相互聚结析出。净水剂的主要成分是聚合铝盐,Al3+带三个单位正电荷,中和能力强,所以除油效果好;另外,Al3+水解形成Al(OH)3胶体易于吸附粘土杂质颗粒,配合助沉剂和助凝剂的桥联、絮凝作用达到净化污水效果。当净水剂加药浓度在2000mg/L、助沉剂加药浓度210mg/L、助凝剂加药浓度20mg/L时,适当延长反应沉降时间,循环预液除油效率达到98%以上,污水含油<200mg/L,悬浮物含量<20mg/L,净化效率高、效果好。

为了节约药剂成本以及满足现场应用对耐温、腐蚀等性能的要求,研制了以阳离子型净水剂为主体的复合净水剂(最高耐温达140℃),它对循环液除油净水试验结果见表3

3 复合净水剂对循环液除油净水试验

净水剂加药

浓度(mg/L

循环初期


循环后期

污水含油(mg/L

除油率(%


污水含油(mg/L

除油率(%

0

11245

0


232076

0

200

7652

31.95


191539

17.47

300

5425

51.76


169145

27.12

400

1147

93.80


154682

33.35

500

112

99.00


125368

45.98

600

85

99.24


86421

62.76

700

70

99.38


45233

80.51

800

65

99.42


8240

96.45

900

54

99.52


260

99.08

1000

49

99.56


205

99.52

注:①试验温度90℃;②反应沉降30min后测定污水含油数据;③以下试验中的净水剂均指复合净水剂。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净水剂浓度升高,循环液的除油率增加,污水净化效果越好。初期循环液加药浓度为500mg/L,除油率达到99%,污水含油为112mg/L;后期循环液加药浓度为900mg/L,除油率达到99%,污水含油为260mg/L。说明随着循环液的含油量增加,要达到同样除油净水效果,净水剂的用量也要相应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净水剂能达到SAGD循环液油水分离目的,污水满足进入常规水处理系统的指标要求,而上层浮油因为含泥量较大,需要进一步除泥、脱水处理。

进一步试验结果还表明,在污水含油达到处理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净水剂的投加量太大,都不利于后续浮油脱水,这是由于高加药量条件下絮凝产生的污泥量增多,导致进入浮油中的污泥也增多,从而增大了原油脱水难度。

2.2 浮油脱水试验

参考常规原油处理系统的两段加药模式,尝试在SAGD循环液处理方面开展净水剂两段加药试验,以降低浮油的污泥和水含量,并对比一段加药评价除油脱水效果。浮油处理借鉴超稠油掺稀降粘、辅助脱水的成功经验,采用酸性破乳剂进行破乳脱水试验。SAGD循环液两段加药的试验结果见表4,浮油的热化学脱水试验结果见表5

4  不同方式投加净水剂处理循环液的效果

一段


二段

加药浓度(mg/L

水质(mg/L


加药浓度(mg/L

水质(mg/L

净水剂

助凝剂

含油

悬浮物


净水剂

助凝剂

含油

悬浮物

400

/

158

535


100

1.0

85

75

500

1.0

105

125


/

/

78

65

注:试验温度90℃,反应沉降15min后测定污水含油、悬浮物数据。

 

5  循环液浮油掺柴油、热化学脱水试验

加药方式

浮油含水(%

酸性破乳剂浓度(mg/L

脱水至5%需要时间(h

一段净水剂400mg/L

二段净水剂100mg/L

助凝剂1.0mg/L

32

1500

>150

32

2000

91

32

3000

85

一段净水剂500mg/L

助凝剂1.0mg/L

38

1500

>150

38

2000

139

38

3000

122

备注:脱水温度90℃,掺柴油量占浮油量的20%

综合表5和表6的试验结果,两段式投加净水剂与一段式相比,对循环液的除油净水效果相当,而且上层浮油的污泥和水含量更低,有助于浮油回收。在掺柴油量为20%,酸性破乳剂加药量为2000mg/L时,采用两段式加药91h原油含水就可达到5%,而一段式加药则需要139h

综合循环液油水分离和浮油脱水试验,采用两段式投加净水剂配合助凝剂处理SAGD循环液,可以满足污水含油、悬浮<200mg/L的指标要求,同时也能兼顾浮油的回收处理。

3 循环液现场处理试验

循环液现场处理试验采用“两段加药、混凝沉降”工艺,具体工艺流程见图2SAGD循环液首先进入2#污水池脱汽降温,然后经加药依次进入1#3#污水池沉降,3#污水池上层浮油转入4#污水池回收处理,下层净化污水回收至一号稠油联合处理站(以下简称一联,主要处理蒸汽吞吐区来液)进行深度净化。

图片9.png 

2  循环液现场处理试验工艺流程简图

现场处理效果如图3所示:

QQ图片20230531214242.png

注:左为循环液、中为一段投加净水剂、右为二段投加净水剂和助凝剂。

3 循环液现场处理试验效果图

从试验效果图可见,一段加入净水剂处理循环液,除油效果明显,但污水中的油、悬浮物及絮体有上浮趋势,且絮体松散,影响沉降池中上层采出水的回收,二段加入净水剂和助凝剂后絮凝效果良好,底部有明显的泥沙沉淀,可大幅度提高净化污水水质指标和污水回收量。现场3#池回收污水含油、悬浮物均稳定在200mg/L以内,达到回收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指标要求。

现场污水池为敞口结构,难以建立稳定的温度场,导致浮油回收困难,这在冬季尤为突出;敞口还导致大量的含油蒸汽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该工艺对于初期循环液的处理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满足现场生产要求,但对于循环中后期高含油循环液处理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分离速度慢、油水回收效率低。因此,污水池“两段加药、混凝沉降”不能作为正常生产工艺长期使用。

4 循环液工业化处理试验

面对新井不断投产,循环液逐渐增加的形势,结合前期现场试验的结果,确定SAGD循环液处理思路:前端分汽换热,中端加药沉降、油水分离,后端再进行浮油及污水深度处理,形成“汽液分离+喷淋降温+油水分离+浮油回收”处理工艺。投用了循环液工业化试验处理站,为规模化工业装置提供设计依据。

循环液试验站装置流程见图4SAGD循环液经过蒸汽分离后进入喷淋罐喷淋降温,然后经提升泵进入管式反应器和静态混合器(在管式反应器前加入复合净水剂),出液进入沉降分离罐,油层自翻油槽进入浮油罐,定期回收处理;出水加净水剂和助凝剂混合反应,最后进入一联污水回收系统。

图片10.png 

4  SAGD循环液工业化试验装置流程简图

循环液试验站设计处理能力为1000m3/d,主要处理不同循环阶段的混合循环液。试验站沿用了两段加药工艺,根据沉降罐出水水质调整二段净水剂的加药量。

QQ图片20230531214326.png

5  加药量随来液含油量变化趋势                 6  试验站来液水质变化趋势

QQ图片20230531214336.png

7  试验站出水水质变化趋势                   8  浮油产量随来液量变化趋

初期循环液含油低,进入中后期后含油急剧增加,由初期的10000mg/L增至中后期的190000mg/L,最高达到350000mg/L。试验站复合净水剂的加药量也随循环液含油量的变化而变化,见图5

9月中旬,循环预热结束的SAGD井组转出试验站(剩余1井组),转入4组初期循环井。新井预热时间短,循环液含油低,泥砂等悬浮物含量高。从图6试验站来液水质变化趋势可见,新井进站后来液含油由200000mg/L降至30000mg/L,而悬浮物含量则由10000mg/L升高至16000mg/L。循环液处理难度增加,导致出水含油、悬浮物指标波动(但仍低于200mg/L),见图7。随着循环预热时间延长,循环液含油逐渐增加,10月上旬达到100000mg/L左右,泥砂含量则逐渐降回至10000mg/L,出水水质明显好转。

由于投产新井转入和循环后期井组转出,以及设备维修等原因(8月中旬未正常生产),导致试验站来液量不稳定,浮油产量也变化较大,见图8。浮油含水率在30%40%之间,采取回掺(与一联管汇来液混合)和单独热化学脱水两种方式处理。浮油回掺的比例不高于5%,过量可能会在沉降罐内形成过渡层,导致站内原油脱水困难。单独热化学处理是将浮油通过污油回收系统,经掺柴降粘、破乳脱水,热化学沉降至含水<1.5%,与常规净化原油混掺外输。

循环液试验站“汽液分离+喷淋降温+油水分离+浮油回收”的处理工艺能够实现循环液油水分离、各自回收的目标。截至目前,试验站累计处理循环液87000m3,回收污水72000m3,回收原油2400m3

5 结论

1SAGD循环液具有胶体稳定性,并且稳定性随着循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采用两段式投加复合净水剂,辅以助凝剂的絮凝作用,能实现循环液的油水分离,并兼顾浮油脱水和净化污水回收。

2)在污水池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工业化试验,投产了1000m3循环液试验处理站,形成了“汽液分离+喷淋降温+油水分离+浮油回收”完整的循环液处理工艺,为SAGD规模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席长丰,马德胜,李秀峦.双水平井超稠油SAGD循环预热启动优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4):103-108.

[2] 孙森,李龙,李甫,陈贤,史建英.新疆油田SAGD循环预热采出液处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532(4):32-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