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走近幼儿——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任小充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瑞幼儿园 257000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与促进者,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桥梁,提供“脚手架”。教师在幼儿深度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助燃剂”的作用。幼儿园科学教育要求幼儿能够在科学探索中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概念,提升学习品质。


关键词

科学探究;深度学习;幼儿园教育

正文

在幼儿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明确了幼儿探索自然科学、亲近自然的要求和价值所在。为此,幼儿教师需要有效统一科学活动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对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和累积,切实把握人类跟自然界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才可以调动孩子的探究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

观察是一门艺术,记录是一种语言,操作是一种体验,分析是一种能力,问题解决是一种智慧,恰好,科学探究活动是集其于一身的游戏活动,能够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游戏体验,也是教师读懂幼儿,走进幼儿的乐趣桥梁。因此,我园以《指南》精神为引领,结合当前自主游戏精神,依托班级科学游戏活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积极情绪为动力、以动手操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尝试,关注学习的过程,把握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着眼于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信任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以问题为导向——“思考者”

问题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也是科学活动的重心所在。幼儿在活动前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和生成问题,在活动后回顾问题。以观摩的活动为例,围绕“如何使再生纸变得更光滑?”“如何为小鸡搭建一个稳固的家?”“怎样制作新工具来取到下水道的钥匙”等核心问题,加强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活动,培养幼儿会提问、乐思考的科学品质。

不少幼儿教师在组织生活化科学活动时常常混淆生活技能与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概念,将训练幼儿生活技能作为生活化科学活动,例如自己如何刷牙洗脸、穿鞋穿衣等,未曾体现科学活动的价值,这造成幼儿不能正确把握科学的内涵。倘若幼儿在一开始接触科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引存在误区,那么在后续将更加难以提高孩子正确的科学认识。秋天是一个瓜果飘香,带着丰富收获的季节。抓住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常接触到的且喜爱的水果入手,在小班科学活动《橘子宝宝》中,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自主又愉悦的氛为中,感知橘子主要特征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分享活动喜悦。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都表现出较高的语言表达欲,并能积极的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活动中,摸摸袋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当幼儿直接猜出并说出水果名称时,教师则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是橙子?摸起来什么感觉”,以此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感知与表达。

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倘若幼儿对某个事物具备浓厚的兴趣,那么其会提高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由于科学知识跟生活实际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会使一开始学习科学知识的孩子体会到一种新鲜感和乐趣,而使孩子认知生活实际中的科学知识是组织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2]。例如,在固有的幼儿园科学文本中,“睡莲花开”、“会吸附金属的磁铁”等知识是激励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课程。为了应用生活素材组长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还能够给孩子列举一部分摸得着和看得到的生活现象,像是“烧开的水为什么会沸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等,针对这一系列生活现象,倘若教师仅仅是言传身教,那么孩子可能难以掌握。而倘若教师组织孩子做科学实验,那么孩子可以透过实验学习其中暗含的知识,进而可以对生活实际中的类似问题做出解释。总之,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做一些生活化、简单化的科学实验,能够启发孩子建构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调探究兴趣和拓展学习视野。

二、以材料为载体——“动手者”

以材料为载体的科学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勤动手、勤创造的人。针对观摩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与使用状况,老师们从材料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以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探索材料的环节设置和实施效果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进行感知和探索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在探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动手操作。结合《在秋天里》的主题,幼儿开展了科学探究的深度学习。通过讨论和整理,确定了驱动性问题:幼儿园里有多少种树叶?秋天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老师带孩子们开展了送树叶回家的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树叶的外形特点,将幼儿园里收集到的树叶送回树妈妈的身边。在活动中孩子们观察发现了不同树的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他们还发现,有的树叶摸上去很光滑,有的有些扎手。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老师引入了显微镜。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树叶表面。幼儿发现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却依旧是绿色的。“树叶是从哪里开始变黄的?”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讨论并且设计了实验方案,他们决定每天观察树叶,从而发现树叶从哪里变黄。但是两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发现树叶并没有变黄,而是因为干枯变卷、变脆了。孩子们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树叶只能在树上慢慢变黄。于是,孩子们重新设计方案,决定在幼儿园里搜集正在变黄的树叶,通过比较只有一点点变黄的叶子以及大部分变黄的叶子,发现了树叶是从边缘、叶尖开始变黄的。

在幼儿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明确了幼儿探索自然科学、亲近自然的要求和价值所在。为此,幼儿教师需要有效统一科学活动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对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和累积,切实把握人类跟自然界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才可以调动孩子的探究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科学活动的素材选择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进行,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和认知能力为核心。为此,科学活动素材的选择应尤为注意。有些情况下,尽管不少教师购置了大量的素材或道具让幼儿选择、应用,素材的管理和操作也非常方便,可是如果不益于幼儿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那么将不可取。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思维不够完善,难以做到触类旁通,其想象和理解水平较低。因此,幼儿教师应尽量由幼儿的生活实际中探究和应用道具,从而调动幼儿的科学活动探究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哈哈镜知识的时候,不可直接将哈哈镜配备给幼儿,能够在安排孩子吃饭时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勺子特点,顺势引导孩子:“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勺子,你会发现有自己的影像,请你用勺子的正反面都照一照自己,你会有什么发现吗?”这样一来,幼儿不难发现勺子正面和反面中的自己不一样,从而激发了孩子的思维的火花,最终教师再为孩子介绍有关哈哈镜的基本理论知识则能够实现理想的科学活动渗透效果。总之,教师结合生活素材讲解科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认真观察生活的技能。

三、以探究为主体——“发现者”

幼儿自主的探究与发现是整个科学活动的主体。《指南》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科学活动中,老师应避免成为高控的领导者,而要成为幼儿探究的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亲密互动和深入探究,并通过不断地试错和验证,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求真的科学之美。在大班科学活动《巧装豆子》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工具将豆子装进瓶子,并尝试探究制作简易漏斗来解决快速装豆的任务,鼓励幼儿想探究、乐探究、会探究。孩子们尝试用碗直接倒豆子、用纸舀豆子、将纸卷起来包在瓶子外面,还有孩子尝试把纸对折装豆子。第二次探索中,这次有的孩子将纸卷的更紧;有的孩子把纸卷成管子样子;有的孩子尝试改变洞口的大小和瓶口套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豆子送进瓶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第三次探索中,在小组竞赛的任务驱动下,四个孩子一组,用自己做的漏斗、勺子、一次性杯子共同合作完成了装豆任务,获得了挑战带来的成功感。

生活跟科学存在紧密的联系,生活是组织探究科学活动的根本所在。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当孩子对某个事物具备浓厚兴趣时,都将是组织孩子探究科学知识的良机。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教师能够发现,孩子具备比较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神,像是有的孩子会讲汽车会跑是因为轮子会转动、鸟儿会飞是因为有翅膀等。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点组织科学活动。例如,在“有趣的旋转”科学活动中,教师能够营造生活化情境,选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风车、陀螺、呼啦圈等素材,要求孩子自主选择,让孩子在操作和玩耍中探究科学知识的奥妙所在。这样一来,不但调度了孩子的参与兴趣,而且孩子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与亲身操作、探究收获知识,结合实践对自己的想象或联想进行验证,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四、以培养科学品质为核心——“获得者”

在传统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幼儿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幼儿科学品质的发展。科学品质是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幼儿的好奇心、专注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加之有学者在STEM教育相关研究中提出的“迷惑感”、“持久性”和“想象力”等都是幼儿认知和科学思维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科学品质。如在中班《我在马路边》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针对马路边的垃圾桶提出了各种问题,如:为什么马路上的垃圾桶和家里的不一样?教师发现幼儿对“垃圾桶”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学习兴趣,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于是,“垃圾桶”项目组就成立了,经过幼儿积极的自主报名,项目组成员也聚齐了。项目组里的幼儿通过观察、搜集、比较垃圾桶的外形特征,逐步发掘其功能的不同。孩子们发现:原来目前将垃圾分成了四类。为了进一步推进幼儿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老师提供了垃圾分类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研究垃圾桶的外形和功能,幼儿更加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在尝试制作自己设计的垃圾桶的过程中,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教师应有效营造真实情境,充分调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老师还要注重探究成果展示,可以收集探究过程中的照片、语音和视频等资料,从幼儿分享和交流出发,引导幼儿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将探究中的新发现,新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结束语:科学之美在于探索、在于追寻、在于验真。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是学习;是一个全人整体性投入的活动,既有认知维度诸多智力因素的投入,也有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投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探究支持,要创设幼儿“爱玩、会玩、创玩”,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探究过程,从而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来忆梅.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渗透STEM教育的指导策略——以"花样轨道的探究性活动"为例[J]. 教育观察, 2021, 10(12):3.

[2]朱春来.融入生活,感受科学: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开展策略 [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2):40.

[3]吴美玲.开展生活化的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有效策略初 [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8-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