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创新;实践策略
正文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工具性功能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还体现出了实践应用与文化传承的价值,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网络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对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2022年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构建更高效率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势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信息技术凭借其即时性、高效性、综合性和延展性等多种优势,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将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以其多元化的技术工具,如生动的图像、视频、文本和音频,极大地激发了课堂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元素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充满趣味且富有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得以克服传统模式的局限,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学习。
其次,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海量资源,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样化的知识,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使学生沉浸在深度学习的环境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充实学生的知识库,产业互补全面发展。
最后,信息技术利用其广泛的学习领域和强大的探索功能,深化了课堂的教学层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提供丰富学习体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从而持续增强其探究能力,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不明确
从目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来看,一是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未能及时革新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观念和手段,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局限于基础功能,如标注、批注和手写等。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观念滞后。如有的课堂对电子白板、多媒体功能的误用导致了其成为单纯的技术展示,教学目标不清晰。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教师试图通过播放海参蠕动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蠕动”一词,随后让学生模仿动作,最后又展示毛毛虫蠕动的动画,这种多媒体呈现的方式过于冗余,消耗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实际上,更有效的方法是先让学生通过模仿动作体验蠕动的缓慢,再借助视频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既能精准达成教学目标,也能保持课堂节奏的紧凑,节约时间。
(二)过分依赖,教学策略单一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是课堂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融入必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适应文本特性及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为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营造活跃氛围,常过度依赖电子白板、PPT等工具,却忽视了对课堂活动的精心布局和引导。以《蟋蟀的住宅》为例,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后展示大量相关图片和资料,随后提出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何独特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显然上述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教材文本知识,而忽略了小学生思维活跃性和好奇心理,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想象。
(三)信息技术课堂互动参与不足
信息技术融入于语文课堂,依赖于师生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效益。所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要精准设计互动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在课前进行周密规划,课中适时引导,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掌握能力都有所不足,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为例,学习“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等难以理解的词汇时,一位青年教师设置了“词语大比拼”环节,要求学生将电子白板上显示的词汇与相应的含义进行匹配。然而在指定学生上台操作时,未对台下学生提出具体任务,导致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事可做,甚至和其他同学开小猜。
三、基于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情境创设多以“讲故事”、做游戏为主,内容十分老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消磨殆尽,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的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将语文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语言思维。如学习二下《我是一只小虫子》时,在教学“一只小虫子一点儿也不好”的段落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小虫子不仅可能被苍耳刺、犬尿所淹,还可能被小鸟所吃的语句,基于文章内容,运用视频、音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被苍耳刺痛、掉进深水的感觉等。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会小虫子的烦恼与乐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合作探究
在语文课堂中,高效地学习应该同时具备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合作探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可以更好地实施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多样的学习渠道和软件的支持下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多样学习,激发多样思维,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比如学习二年级《羿射九日》,一是开展猜字谜游戏,“广阔土地,禾苗长,家家户户,笑开言”在白板上给出谜面,但是把答案隐藏,由小学生作答,最后再显示答案验证正误。二是开展“我会填词语”活动,同样运用白板隐藏呈现的功能,将成语中一些关键的字隐藏,让小学生填空,如“( )( )炎热、( )( )融化”。三是“快乐大转盘”这个游戏中,采用白板抠图的形式进行,结合字形设计转盘转轴,比如,将“熔”作为转轴,将其他字作为复习巩固的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重难点
一般重难点课程都会涉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一次性全部讲完,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十分困难。而利用微课教学,将教学难点分解成几节小课,每节课程都力求精益求精,注意细节,前后连贯,有助于学生反复观看,突破学习难点。另外微课视频,通过添加卡通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方式,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连接,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比如二年级区分“的、地、得”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效率较低,而利用微课可以丰富知识点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区分三者的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分一分:(1)“的”的用法,名词跟在后面跑,成功(的)喜讯,会唱歌(的)蝈蝈。(2)“地”的用法,地字站在动词前,感动(地)流下了热泪,深情(地)唱道。(3)“得”的用法,形容词前要用得,狐狸谗(得)直流口水,它唱(得)多好。
记忆口诀:“白勺的”名词跟在后面跑,“土也地”地字站在动词前,“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四、基于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基于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前实践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将课文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感受到课文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时,通过班级群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资料。
1.在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分组,并发放学习单,学生们通过互联网与校内资源库等方式,搜集《少年闰土》与作家鲁迅相关资料(如图1),各组选取感兴趣的主题,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课上选取代表,利用多媒体工具面向全班做探究汇报。
2.每位同学可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视频等内容,以及这些照片、视频背后有趣的回忆,进行整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辅助,在课上教师抽取部分同学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准备的有趣故事。
3.“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刺的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准备有关猹的视频与科普知识,向学生描述闰土在月下刺猹的故事。
图1 课前导入图片
(二)基于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中实践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播放有趣的动画或视频,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利用电子互动白板等现代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以《少年闰土》课堂教学为例,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识字的困难,对文章主要内容与主人公“我”和闰土产生一个整体的认知。(1)通过认真看少年闰土朗读视频,将刚才自读不认识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的意思。(2)同学们说说对闰土和“我”两个少年的认识,两个少年分别是什么样的孩子?
2.再次通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划分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共讲述了几件闰土的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使用多媒体出示四幅相应图片。出示雪地捕鸟操作视频、多彩多样的贝壳图片,跳鱼儿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3.外貌描写学习。(1)找出“我”与闰土初次相见时闰土的形象。如图2、图3,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准备绍兴小毡帽相关的图片,使用多媒体展现。(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闰土刺猹的视频片段,感受一下闰土在月夜刺猹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提问:这一自然段中闰土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给人什么感觉?
图2《少年闰土》视频人物 图3 绍兴毡帽 图4 月下刺猹
(三)基于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后实践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后阶段,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布置和收集作业,实现及时地反馈与指导。此外,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和学习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社交软件或学习APP,分享学习心得和技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小学语文课后学习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1.想象表演:“我”与闰土一起度过了一个春节,朝夕相处了一个月,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闰土就要离开了,那我们分别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情的场景呢?“我”和闰土都有什么表现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派出同学来进行场景复现。并将表演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
2.课外讨论:课文最后说,“我”与闰土相互送过礼物,但是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三十年后,两人又见面了,然而闰土变化太大了,已经不再是少年时代的闰土。那么三十年后的闰土变成什么样了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闰土的变化?为学生准备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素养培育要求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语文课堂革新的路径。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除了对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育,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少锋.让时代之花,绽放在课堂之中 ——浅析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31):82.
[2]曹勃.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11):66.
[3]莫洁琳.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时代,2019(36):2.
[4]盛伏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9(7):31.
[5]冯爱敏,陈加甲.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35):75-77.
[6]焦少娟.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J].语文新读写, 2020(8):12.
[7]钱树霖.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 2019(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