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高校新教师成长发展路径探微
摘要
关键词
新教师;备课;试讲;误区;模仿
正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快速提高个人能力,尽快走上三尺讲台是很多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备课——新教师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作为一名高校新教师,其实走上岗位的那一天才是专业成长伊始的第一天,而面临的第一关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备课。教师的备课是对一堂课的总体设计,是创造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校、每个科目、每届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新教师必须结合最新的学情,融合专业知识,加以灵活调整。以笔者为例,经过7年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学习,储存了不少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今后教授的课程定位却是基础通识课,这就必须要合理缩短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之间的差距。否则,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太弱,容易将通识课上成文学专业课。正如王斌武先生在《中国教师报》上所说:“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把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所学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管理方法。知识方面的准备在教育实践中显得非常有限,当你面对真正的教学,才会体会到‘教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因此,前期在备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
上述这个问题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解决的事情。
而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关于教学设计,我国学者的观点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所以,此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既能将实际上课流程合理地呈现在理论的授课框架中,又能将知识的重难点区分在内容的讲解上。这不仅需要对整个课程的定位了然于胸,还要清楚了解所要准备的这节课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以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在准备过程中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总体来说,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认真钻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的关于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实施具体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所用教材施教的基础上,还要妥善处理好教授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增删和调整。比如在明清小说的备课中,因为跨越两个时代的小说作品,不论是短篇、长篇,还是文言、白话,涉及的作品非常多。所以,此时千万不能贪多,对作品的选择必须要有的放矢。纳入讲解内容中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经典,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像“三言二拍”“四大奇书”“四大名著”等作品基本能够代表白话小说的成熟与发展,而《聊斋志异》又是文言小说的经典文本,很明显也必须吸收进来。可是,这么多作品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呢?
(二)妥善处理教学重难点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必须要灵活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逻辑清楚,时间安排合理。比如,在作品的讲授中,要区分精读和泛读,正如经验丰富的老师们所说的那样,一旦将作品解读平均用力,到最后只会留下什么作品都无法讲透、学生一知半解的恶果。那么,如何确定精读作品呢?除了按照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作品本身的代表性。只有这样,既能保证精读作品能够得到详细讲解,同时又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置交流和互动
一言堂的时代早已过去,填鸭式教学也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努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昂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进而不断提高学习质效。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何时何处有效设置互动和问答,而不是像“是与否”等简单的幼儿园式回答。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结合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选取适合的问题进行提问,另一方面需要知晓学生的身份和岗位任职需求等进行精准提问。只有这样,问题的讨论和发言才能既达到设置问题的原本效果,又能让学生在结合现实环境的基础上真情实意的作答,而不是流于形式,为了互动而互动。
二、试讲——新教师成长路上的“试金石”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课堂永远是新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走好了备课的第一步之后,就要面临授课环节,因为面对的受众不同,所以内容的选取和讲解也必须随之调整。而一般情况下,试讲的时长是在30分钟以内,这就对授课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精准选取授课内容
完整的一节课,必须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的框定下,授课内容的选取必须要有明确的重难点和精泛读作品讲解的区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除了要熟悉掌握教学大纲的规定外,还要熟知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比如在讲授唐代诗人及其代表诗歌作品时,既要包含大纲规定的这节课需要讲解的诗歌鉴赏方法,又要提前掌握学生对诗歌作品现有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课程的按纲施教的目的,又能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带领他们一起赏读经典作品。
(二)严格把控好试讲时间
要想在30分钟的试讲时间内,完整地上好一节课,除了前期要做好授课内容的精准选取外,还要有对时间的“完美”把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新教师除了可以采取反复练习这个最原始的办法外,还可以根据内容分配时间。比如,在教学导入、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板书设计等关键节点上明确时间的分配和使用,并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既能解决反复练习导致的疲惫感进而影响授课效果的问题,同时,又能提高在每个时间节点上授课的精准度。
(三)精心设计授课环节
好的一节课,必须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能既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也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实际成效。在时长和内容的双重“束缚”下,精准设计必不可少。比如,在讲授边塞诗歌时,既要考虑精读作品讲解所花费的时间,包括问题的设置,学生参与回答和板书等耗费的总时长;又要考虑其余泛读作品的讲解模式和方法以及占用的时间。是选择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代表性作品具有整体的了解;还是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让代表发言报告,然后教师进行最终的总结等方式,这都需要对内容和时间进行全面精准的把控。
三、误区——新教师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对新教师来说,可以凭借过硬的教学素养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是他们希望能够实现的目标。可是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刚刚进入高校这个大环境中的新教师,既要关注到个人身份的转化,授课内容的思想倾向;同时还要考虑所带学生个性的不同,授课语言的使用等。而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过程中,难面会多走很多弯路甚至是错路。
(一)片面强调内容
不同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刚走上岗位的新教师都担心所准备的内容不够充分,因此,很多新教师在备课时就会走进贪多嚼不动的死胡同里。他们一方面担心准备内容不够,另一方面又害怕因为学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而加快原有的授课进程,最终也许导致还没下课但已经没有内容可讲了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味追求内容的“充实”就成为不少新教师的选择,而这恰恰也是在试讲中经常会暴露出来的首要问题。在这样“充分”的准备下,有些教师还不太懂取舍,为了想把准备的内容都一股脑儿地讲出来,经常会犯下重难点区分不明显、教学内容讲不完等错误,显然这都不是讲好一节课的有效方法。
(二)重难点把握不准
老教师经常会和新教师说,一节课的重难点一定要讲解得清楚分明,不然学生无法通过重难点的区分在课后有指向地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因为既要处理好与非重难点内容的区分,又要合理分配好时间。比如,在讲解某些诗词作品时,它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讲解作品采用的写作技巧教会学生掌握鉴赏类似诗词作品的方法,可难点又是如何能让学生相对轻松地掌握和理解专业术语的基本内涵。然而这些文学专业术语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清楚的。所以,一些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就会旁征博引去讲解难点,这就会造成重难点之间的矛盾关系,还会因为想要把难点讲清楚而导致其他内容讲解的时间远远不够的问题。
(三)教学手段单一
此前很多教师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而成长于这个环境下的新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在文科类的课程授课中。不同于理工科的演绎推理,需要学生实时参与演算,文科类教师往往会偏向于个人的单向输出,这就会走入填鸭式教学的“陷阱”里,这个被不少教育理论家所深恶痛绝的教学手段。即使有些教师也知道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比如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替代“我讲你听”的“满堂灌”,也会为了互动需要,安排不少提问和讨论环节。可是一旦进入实际授课环节,还是会倾向于内容的单方面输出,降低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也就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四、模仿——新教师成长路上的“加速器”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师,只要站在了讲台上,其实在有意无意间就会释放出一种无形的影响,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价值观念。特别是笔者从事的还是人文类学科的教学工作,相比于理工科,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培塑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上。为了避免走进上述误区,也为了能够早日成为习主席所说的“大先生”,对新教师来说,需要聚力的一个方向就是向身边优秀的老教师学习。通过跟课学习和观摩示范课,走进课堂去实际感受和聆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去学习他们的课堂设计、交流互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磨合和成就”等,窃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学习:
(一)端正教学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不论是试讲还是实际授课,都要认真准备,精准落实,这也是站稳讲台的基本前提。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对讲过很多遍的内容,只要进行了新的内容调整,他们往往也会对照更改的内容试讲几遍,确保不犯逻辑错误,以避免在实际授课中出现前后矛盾的尴尬情况,这些对新教师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言传身教。如果连这种基本的教学态度都没有,只是得过且过,久而久之,面对什么教学任务都只会是简单应付了事,不仅得不到能力的提升,相反还会对教学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二)储备专业知识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要有一溪活水。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课上只是照本宣科,无法进行阐释和生发,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身边的一些老教师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通过以教促学、以教补学,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知识财富,还能够十分自然地将储备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宽广的授课中去。不仅不会给人照本宣科的感觉,相反还会让人觉得娓娓道来、生动明了。特别是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经过他们的一番阐释,立刻就简单易懂,这恰恰是新教师们最想获得而短时间内又最难获得的一项技能。因此,每当看到他们在繁忙的授课任务之外,还在伏案读书,不停充实自己时,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只能更加地努力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
(三)合理融入学生
传统教师职业观认为,教师是知识、道德等方面的权威和示范者,然而在现代教师观念中,教师还被认为是民主、包容的知心人。事实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较强关联时,当他们认可教师的授课努力并认同班级学习氛围的时候,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想将知识最大化地传递给学生,一定要想办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特别是高校学生还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重的就业压力,怎么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容易打瞌睡,教师身为课堂的第一负责人又该怎样处理呢?不少新教师只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严厉提醒学生不能睡觉,相比之下,老教师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就比较灵活有效。比如通过针对性提问、组织小组讨论、播放小视频等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因为不间断地输出导致学生听课疲劳,还能达到提醒瞌睡学生认真听课的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是院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虽然,新教师离成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快速走向讲台成为合格的教师也是职责所在。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甚至还会碰到不少在短期内难以化解的问题,但是严格落实部系单位、教研室和自己制定的详细计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高效执行应该承担的教学训练任务,不断探索并努力形成独属于个人的授课风格,走上高校神圣的三尺讲台,亲自面对那帮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也必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0-211.
[2]王晓璐,雷德胜.浅谈军校教师课堂教学艺术[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3]刘清国,吴平,张伟,李金兰.军校非现役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探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1).
[4]王志敏,闫文军,董玉才.提高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前沿.2015(05).
[5]张平,程雄杰.浅议军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