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人教版;路径研究
正文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丰富德育的内涵,提升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旨在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与营养,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融合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我们的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德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德育内容,更能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深化道德认知,形成健康的人格。
首先,课程融合策略需要教师在德育课程中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人教版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在讲述“爱国”主题时,可以引入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让学生理解爱国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当代的爱国英雄,如抗疫英雄、科技先驱等,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其次,课程融合策略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德育内容更好地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道德情感。例如,在讲述“孝道”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古代孝顺的故事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孝顺的意义,从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此外,课程融合策略还需要注重跨学科整合。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程,它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形成德育合力。例如,在讲述“尊师重道”时,可以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尊师重道的诗词文章,感受古人对师长的敬重之情;也可以与历史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古代尊师重道的典范人物和事迹,从而加深对尊师重道的理解。
在实施课程融合策略时,我们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道德情感。注重情感引导。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我们要注重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健康的人格。立足现实生活。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我们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
在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德育课上,老师巧妙地以“诚信”为主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难忘的课程。老师首先以“曾子杀猪”这一古老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引子,娓娓道来诚信的重要性。同学们被这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深深吸引,纷纷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接着,老师鼓励学生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点滴故事。同学们争相发言,讲述自己或他人因为坚守诚信而得到赞扬和尊重的经历。这些真实的案例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诚信的意义,老师还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同学们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曾子杀猪”的场景。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深刻体会到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老师布置了以“诚信”为主题的手抄报作业。同学们积极投入,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设计版面等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对诚信的理解。这次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石。
二、活动拓展策略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外,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组织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道德情感。
首先,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是一个有效的活动形式。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比赛中,我们可以选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文本,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泥塑、陶艺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巧,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还能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然后指导学生亲手包粽子。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包粽子的技巧,还能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德寓意。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端午节期间,学校组织了一次“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在活动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包括屈原的故事、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然后,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包粽子的材料和工具,并详细讲解了包粽子的步骤和技巧。接着,学生们分成小组开始动手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地挑选粽叶、清洗糯米、准备馅料等,然后动手包粽子。虽然一开始学生们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并制作出了漂亮的粽子。最后,老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和展示,并邀请大家共同品尝了美味的粽子。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包粽子的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德寓意。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家校共育策略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德育不再仅限于学校课堂,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家校共育策略在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传达学校的德育理念、教育目标和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具体做法。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学校能够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其次,家校共育策略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德育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此外,家校共育策略还需要学校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教育专家等,为家长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家长提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材料,如经典书籍、视频资料等,方便家长在家庭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与家庭共同开展了一次“亲子共读经典”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向家长推荐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并提供了阅读指导和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这些书籍,并在阅读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学校还组织了一次线上家长会,邀请家长分享他们在家庭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这次活动,家长和孩子不仅共同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还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和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德寓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结束语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我们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德寓意,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家庭和学校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道德之花。
参考文献:
[1]党润芳.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工作分[J].新课程,2021(48):230.
[2]楼薇琳.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艺术,2021(11):9+8.
[3]陈令军.强化小学德育工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华夏教师,2021(32):3-4.
[4]张小珍.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德育渗透[J].知识文库,2021(21):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