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下幼儿园珍珠文化园本课程实践的思与行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郁建英

苏州市相城区渭塘中心幼儿园

摘要

自然教育源远流长,笔者幼儿园在自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践幼儿园园本课程,本文从幼儿园珍珠文化园本课程理念出发,介绍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关注自然的“真”、支持幼儿的“行”、提升教育的“质”,并从环境创设、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思考和想法,以进一步完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最终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进而和谐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自然教育、儿童、园本课程、实践

正文


正文:

自然教育源远流长,自18 世纪中叶卢梭提出“归于自然”的教育理念后,由此自然教育开始盛行。自然教育倡导“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自然教育有助于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自然教育中成人应该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正确看待儿童,解放儿童。

笔者幼儿园在自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践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儿园的珍珠文化园本课程主张课程倡导“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孕育爱,成就美!”建构“珍珠文化”园本课程中,幼儿园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呼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教育价值,聚焦幼儿经验获得和可持续发展。

一、幼儿园珍珠文化园本课程实施的路径

在构建幼儿园自然教育理念下的珍珠文化课程中,幼儿园从关注自然的“真”、支持幼儿的“行”、提升教育的“质”三个递进层次入手,使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课程实践中得到贯穿和践行。

1.关注自然的“真”,建构课程框架,做贴地、在地的真教育。

   虞永平教授曾提出“幼儿园课程就是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生活就是为生命成长和延续而展开的一切活动。首先要让儿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我们认真在做“真的课程”、“贴地的课程”、“满足幼儿生活需求的课程”。我们时刻关注幼儿在园生活状态,了解幼儿的生活成长需求以及兴趣点和疑惑点,挖掘自然、生活中的资源生成主题课程。近年来,幼儿园思考从四季流转、节日庆典、生活适应等方面为线索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如《多彩的秋天》、《顽皮一夏》、《冬爷爷来了》等,以纵横方式建构园本课程框架。纵向是指一年四季时间的交替、节日的变化所蕴含的经验价值,横向是指不同幼儿年龄成长需求,在两条线的纵横中,建构课程内容,以田园种植、节气文化、体育锻炼、艺术创作、自然揭秘等活动中支持幼儿多感官体验、观察探索以及交流创造。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教育下的课程应该关注“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我们在享受自然给予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我们能为自然做什么,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不仅是认识自然,还要建设、创造自然,从而更好地热爱自然。

2.支持幼儿的“行”多感官体验,推进自然、开放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儿童要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多感官体验,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去支持幼儿自然与生活的互开展真实化学习,支持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开辟了“农家前院”、“农家后院”、“花花菜园”、“花花舞台”、“珍珠体验馆”等特色活动区,形成了集自然性、多样性、互动性、游戏性为一体的室内外“21区游戏场”珍珠乐园环境格局。弹性开展一日活动,实施了“混龄体能大循环”、“珍珠乐园晨间舞台秀”、“珍珠乐园午间诵读”等活动,鼓励幼儿与自然互动,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对话,用自然的一些视角去理解自然、参与自然。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幼儿的引导,注重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灵性共享和兴趣共鸣,并且适时搭建支架、创设项目情景,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活动,深化课程实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自然合力

幼儿园园本课程中教师的指导转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珍珠乐园户外游戏日、自主散步、三位一体自主餐点、饲养打扫日、秋收分享日等,让幼儿走进自然、关注生活、学会求知,引导幼儿获得多方面经验,形成了小班“独立的我”、中班“最棒的我”、大班“能干的我”非主题课程,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幼儿园的小当家。同时幼儿园通过园外实习场、家园活动、社区远足等活动促进幼儿走进园外的大自然,探究、感知更多自然的秘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提升课程的通过课程评价保障保育教育质量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珍珠文化园本课程评价中,我们改以往单一的“看到孩子做了什么”,变为“关注孩子做到了什么”,从单纯的幼儿行为观察拓展到幼儿经验、幼儿体验的追踪,在一对一倾听、儿童表征分析、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方式工具的支持下,关注到幼儿的成长与收获,发现孩子的“哇”时刻,以此衡量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儿童特点的要求,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更具自然性、完备性和协调性

二、幼儿园珍珠文化园本课程实施中的思考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引导幼儿感知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建立与自然互动的渠道,积累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我们也努力践行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环境的原生态性,避免过于精致化。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的空间及其内在的影响幼儿园生长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幼儿的老师。但是在环境创设中,片面追求“现代化”则削弱了自然的客观性,增强了环境人为的主观性。如:千篇一律的花圃、设计感十足的滑梯、秋千……这些环境只是具有审美价值却减弱了它的教育性。这些环境只能短暂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但长时间下来,幼儿的兴趣就会降低,并且孩子的审美也会固式化。自然教育下的环境,笔者认为应该是原生态的、不完满的,因为不完满才会有更多的空间和不确定性。如没有长满草坪的泥地,经过雨水冲刷会形成无数条“小河”,会积累起大小不一的水潭,来年春天也会冒出很多不知名、知名的野花、野草……倘若铺满了人工草坪,试问孩子们是否还有机会去踩水塘、抓蚱蜢?太多的人为化、精致化会降低孩子与自然的亲密度。原生态特征的环境能产生更多多样、天然的的游戏材料和充满神奇、未知的探索空间。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尽可能为幼儿创设原生态化的环境,如:自由散步的小鸡、小鸭、小羊,开满野花长满野草的泥地,爬满丝瓜、扁豆的树屋、飘着袅袅炊烟的土灶台……这些自然生态的环境这进一步引发幼儿与自然、材料产生积极的对话,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视自然的多面性,避免过分单一关注自然的美好。

自然教育中“四季感知认识”是很多幼儿园都会组织的主题活动,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感知季节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春暖花开、秋收冬藏等美好的景象,但对于自然“残酷”的另一面却很少引导幼儿去了解、探究,比如:春天的沙尘暴的多发,夏天洪水的无情,雪落无声寒潮对动植物的摧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成为“社会人”,提升幼儿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因此让幼儿正视自然,全面的了解自然、适应自然也是我们课程实施的目的。大自然有它的规则和秩序,它在造福人类、万物的同时也有它残酷的一面,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幼儿感知自然的美好,更要真实的了解自然“残酷”的另一面,建立起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因为了解才会敬畏,因为敬畏才会珍惜、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的生存法则。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师从于自然,也是儿童成长中应该建立的人生观。

3.倡导沉浸式深度体验自然,减少幼儿与自然的浅层互动。

教师在班级里都会收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引导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但是这种学习和探究大部分都是老师预设好的,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空间和链接经验也是有限的,这样的组织模式也是处在对自然开发的浅层之上,我们倡导幼儿与自然的深度互动。

儿童的灵性需要大自然的滋养,同时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给予了幼儿持续、多元的刺激,因此在实施课程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采用沉浸式的深度体验。

例如在小班一次“认识树叶”的活动中,老师有心收集了很多树叶,然后把树叶铺在活动室的一角,让幼儿踩一踩、摸一摸、听一听树叶碎裂的声音,多感官引发幼儿与树叶的互动。在活动中虽然孩子与树叶玩得很起劲,但是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不完整的,他们也缺乏了很多获取新经验的机会。转换一下组织方式,如果我们把孩子组织到户外,让孩子在大树底下、在泥地上踩树叶、玩树叶,孩子们不仅能知道这些树叶来自于什么大树,而且他们还可以找寻到躲在树叶下面的小昆虫,还可以对比出顶层和底层树叶的不同,还可以感知到树叶在硬质地、软质地上踩踏的不同,更能感知到自然风声与树叶飘落、树叶破裂、小鸟欢鸣等等合奏的自然之歌,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场景。因此作为老师都要有意识把大自然变为天然的活动室,带着孩子们真正感知它的多变和多元。

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应该是全方面、全天候、全功能地用好室外自然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把把四面墙壁的空间搬到天地之间,花草树木之间,把室外环境、自然环境与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幼儿与自然的深度互动。

4.关注幼儿内在自然的成长节律,完善教师自然教育观。

在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建立完整的自然教育观,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策略、教育评价几方面入手,除了关注利用好自然环境、自然材料开展课程,更要关注孩子成长的节律,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生长中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和成长节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借助科学观察方法,注重师幼互动中的一对一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倾听他们内心的需求,给予孩子适宜的引导和支持。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也从活动时间的安排、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场所的转换、幼儿生理需要的满足等方面进行研讨,关注幼儿在园从容感的建立。

我们身边不缺自然,缺的是教育,缺的是教师科学、适宜的引导。因此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老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自然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自然科学知识和素养,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对自然教育理念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然教育下珍珠文化园本课程强调满足孩子需要“横向地丰富”远胜于“纵向地加速”强调幼儿与自然、幼儿与同伴、成人之间和谐关系,并竭力促进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共存与共享教师自然的教育中顺应儿童天性,为儿童搭建成长平台,给予支持,提供充分发挥天性的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罗晓红.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

[2]虞永平.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的问题和思路.早期教育2021

[3]任高茹.自然体验式教育的学前课程资源选择依据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7 (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