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大情境教学实践研究----以《大象的耳朵》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强调“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此可见,大情境教学实践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下,围绕教材内容中整个单元或更大范围创设的教学情境。大情境教学将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使学生能够围绕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任务进行学习和探究。这种情境与传统的碎片化情境不同,大情境教学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趣味性,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什么是“大情境”?确切地说应是一种多元且开放的学习场域,在此情境下,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究与思考,实现学习上的自理、自主、自由。
语文大情境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在大情境教学实践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了学生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学习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生活的体验感,学生喜闻乐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过程完整生动有趣。大情境不仅仅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统领整个单元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解决问题,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息息相关,是始终在场的情境,首尾呼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载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情境教学的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巧妙设计大情境呢?
一、依据学情定目标,融入真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已广泛运用于古诗词、诗歌、童话故事等,教师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小学二年级童话故事又侧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就这一任务群提出:“要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表演、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低段学生对童话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大象的耳朵》一课时,创设单元教学大情境“童话故事”,并围绕“童话故事”这个大情境设计本课学生喜闻乐见的“森林大会”的童话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教学环节,开课时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森林大会开始啦!小动物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天森林大会的主题是大象的耳朵,看到这个话题,哪个小动物有疑问?”引导学生在质疑课题的过程中从自身经验和生活情境出发,引发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童话故事”这一大情境的衬托下,整合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梳理探究等活动,逐层推进,学生们在“森林大会”的情境中形成小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为后续学习提供充足动力,从而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问题情境搭支架,培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深度研读教材后,依据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借助提示讲故事”,结合课后练习题,我在《大象的耳朵》这一课教学设计上围绕“童话故事”大情境的背景,给孩子搭建讲故事的支架。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好问句,感受同伴之惑。重点抓住文中角色大象和其它动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在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大象遇到了小兔子,针对他们第一次对话,为了让学生走进小兔子的心理,设身处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设计深度问题,“小兔子( )地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鼓励学生猜一猜小兔子和大象当时的心情,用加提示语的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学生在反复的对比朗读中理解大象想法改变的原因,读懂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二步拓展对话,感受大象之变。在大情境背景下学生能读好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深刻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适时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现童话故事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为单元后面其他课文“讲童话故事”打好基础。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丰富情境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和环境的情境创设对语文学习知识点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课堂所学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例如,我在教学《大象的耳朵》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这个比喻句时,通过超链接引入大象扇着耳朵活动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地冲击,直观感受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相比图片资料的单一性,课文情境中动画影视资料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人文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积极把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带入课堂,让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更复杂、更深奥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四、大情境教学促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学习过程搬到一个真实环境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体验、领悟,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变成思考者、行动者,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会倍增。
《大象的耳朵》一课教学创设了“森林大会”的童话情境,学生们通过朗读体验,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情动作,再进行角色表演,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等系列活动,走进大象内心,感受大象“自信—不安—改变”的复杂心里变化过程,使课文重点人物角色变得立体可感,有血有肉。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后,对于重难点知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既培养了学生文化自信和辩证思维能力,更加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大象的耳朵》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童话故事”大情境展开,在大情境中给学生创造朗读、表演的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文本,在表演中获取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循序渐进的“写好字”“读好问句”“讲好故事”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吴忠豪教授曾说:“学生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而是运用。”由此可见学语文其本质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理解是教学的第一步,是铺垫,而会运用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在语文学习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搭建了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学习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求知、理解、运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与运用中提升综合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不再是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被动接受,而是把学习内容嵌入真实的、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大情境中,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思考、分析、提炼、总结、应用,学习过程将变得更有实际意义,实现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摘要:《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例一线研修》——王林波 李斩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