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思维创新;教学策略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塑造,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音乐能够涤荡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别样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对歌曲进行演唱,讲解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维,与他人合作对音乐进行创编,使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这种创新型的思维也可以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固有的套路中,而是能够开动脑筋,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也能够以音乐演歌、乐器演奏等为载体,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彻底激发,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音乐的学习中领悟到真正的乐趣,并让他们对同类型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和交流,这是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也是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导向。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1]。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
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在与时俱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便是一项首要任务,其中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素养。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引进新兴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位,专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通过音乐课堂为今后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1世纪,培养综合型的创新人才是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风向标,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必须强化这种思想,利用好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音乐被视为一门“副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依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并未注重到音乐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音乐教师的认知存在许多误区。需要指出,只注重对音乐符号和音乐理论进行讲解,会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且乏味,学生不仅无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音乐经验以及知识,还会对音乐教学失去兴趣,对教师的讲解不知所云,无法真正进入到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背后的美妙。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创造能力,并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如演奏、创作、表演等,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2]。
(二)教学内容生硬死板
现如今,小学音乐教材表现出过度细化和明确化的倾向,却忽略了音乐教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其教学内容封闭且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下足辛苦,虽然也会采用PPT进行教学,为学生拓展一些知识,但他们只会从互联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课件没有对其进行再次创新,更不必说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引进课外教学内容。而且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到民族音乐和世界名曲较多,但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教师也有必要站在整体层面上,对当下流行歌曲进行筛查,选取一些有深入内涵且积极向上的歌曲让学生学习,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死板生硬,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扼杀学生创造力
从实质上来看,音乐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其核心目标不在于为学生讲解乐理知识,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然而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这使他们的个性受到了严重压抑。而且教师的教学重心更偏向于唱歌技巧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跟随教师的示范一字一句的演唱,其思维也开始固化,这使得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得到了扼杀,与素质教育目标越来越远。虽然技能的训练会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水平,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削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厌恶之情,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讲解式教学成为常用的方法。而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将乐理知识以更加趣味性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归根到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能积极通过互联网学习其他地区优秀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凸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班级内部,教师也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引导他们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并借助音乐课堂这一平台展现最好的自己。
(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将会积极投身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凸显。因此,教师应引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灵活运用起来,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而且也要注重多媒体等新颖教学工具的使用,引进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此外,特别要注意课堂导入,是决定本节课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故事,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并积极参与到后续的学习与实践中[3]。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红旗颂(片段)”的教学中,这是一首管弦乐,以欣赏为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介绍红旗的设计元素和象征意义,激发起学生的欣赏兴趣,了解红旗的历史、文化内涵。然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一项设计班徽的任务,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并确定想要通过班徽传达的班级文化和价值观,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他们的设计,包括设计的灵感来源、所使用的元素和颜色代表的意义等等,这项活动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创作教学,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创作教学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与审美教育有着共通之处,都是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升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发散,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真正锻炼。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能力稍显不足,而节奏创作对于他们来说学习难度过大。因此,教师可以从歌词和动作创编入手,首先在歌词创作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基础的改编创作模式以及原则,并限定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转化成歌词并进行演唱;其次则是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创编运动操。这两个创作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4]。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歌曲,带领他们分析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等。然后为学生演示一遍如何根据歌曲的节拍设置相应的动作,并要注重动作的幅度和力度,接下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个人特色融入其中,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套完整的运动操,包括队形变化、手部动作等等。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确保编排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与音乐的高度配合度,最后评选出最佳的改编小组予以鼓励与表彰。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重视创作教学以及音乐教育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莹.浅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新课程:小学, 2017(4):2.
[2] 李红.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 的创新思维[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 000(011):P.169-169.
[3] 李亮.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考试周刊, 2017(35):1.
[4] 赖秀平.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J].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9):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