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智慧,绽放光彩——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丽芳

上杭县通贤中心幼儿园 364200

摘要

相较于小学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复杂性更高,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高。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储备较少,教师往往会以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方式实施教育,从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实践研究能力。数学区域活动作为常见的类型,往往备受青睐。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开辟专门的活动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再由幼儿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材料、探索数学知识。这种幼儿教育手段可以充分体现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幼儿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本文将以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有效开展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实践;教师;幼儿教育

正文


引言:教育部门指出,教师不仅需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此,许多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区域活动法,企图借此实现幼儿教育目标[1]。本文将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意义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数学区域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其旨在让幼儿从生活、游戏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幼儿而言,教育活动是否充满趣味会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量实践表明,数学区域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在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2]。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数学区域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效地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需要让幼儿以实物实操的方式接触数学知识,通过物体表象去发现本质[3]。借助数学区域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实物操练的场所,有利于提升幼儿对数学现象的认识。例如,当教师教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时,便可以通过数学区域活动实现目标。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后,会逐步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球体以及柱体,进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见解。由此可见,数学区域活动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得到教师的科学引导。就目前来看,教师实施数学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保障数学区域活动顺利实施的同时实现逻辑思维的发展[4]。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实施数学区域活动,着力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可知,教师实施数学区域活动十分必要。为提升数学区域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实效性,教师需要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现状,持续优化数学区域活动内容,想方设法实现对幼儿的科学引导。接下来将结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实践情况,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数学区域活动实施水平的策略。

科学投放材料,为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在创设数学区域活动时,材料投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实物操作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幼儿积极参与数学区域活动,依照教师的指导操作活动材料,可以逐步形成独属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材料投放环节,以此保障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欲望,为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夯实基础[5]。具体来讲,材料投放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数学区域活动材料时,需要将活动材料、幼儿的实际需求列为主要参考要素,并确保所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材料投放的实效性。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日常观察,基于幼儿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层次不一的数学区域活动材料。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掌握数学知识体系中关于“分类”的内容时,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为其提供颜色各异的塑料珠,并予以幼儿一定的提示,便于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形成对“分类”的基本认识;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为其提供颜色各异、大小各异的卡片,要求幼儿按照颜色、大小等特征实行分类,深化幼儿对“分类”的理解;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提升难度,为其提供颜色、大小以及形状千差万别的积木玩具,要求幼儿进行合理排序与分类。在这种差异化的材料投放下,数学区域活动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幼儿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掌握数学知识。

2.注重材料投放的趣味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若想要让幼儿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基本认识,强化幼儿对数学的理解,教师便需要注重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区域活动中。接下来将以“数字的认识”为例,提出几种有利于保障材料投放趣味性的方法:第一,提供图画工具[6]。组织幼儿进行绘画,可以有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字的理解与记忆。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图画工具引入数学区域活动,让幼儿凭借自身对数字的认识,自由绘画,创作艺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第二,提供数量不同的玩具。教师可以将数量不同的玩具藏匿于教室的各个角落,发动幼儿去寻找。每当幼儿找到一个玩具后,教师便需要进行记录,再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相应的数字。幼儿在寻找玩具、对玩具进行玩耍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对数字的认识。总的来讲,教师需要密切注重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数学区域活动的可靠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实施数学区域活动时,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消除幼儿对数学区域活动的生疏感,从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促使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历融入到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具体来讲,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联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将之作为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基准,从而实施数学区域活动。针对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认识空间、图形等数学知识时,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物作为素材,借助幼儿熟悉的事物创设家居情境。比如,教师可以为活动场地布置沙发、电视或者桌子,为幼儿布置良好的活动场景。随后,教师可以在场地中间放置大量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字样。在活动期间,教师需要让幼儿将这些卡片放置在相应形状的家具上,从而强化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这种数学区域活动方法可以有效深化幼儿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三)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幼儿分别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教师弥足关键。教师是否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幼儿身上,会直接影响数学区域活动的实施成果。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密切观察幼儿、指导幼儿,以此实现数学区域活动目标。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语言引导,开通幼儿的大脑思路,强化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数学区域活动。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法时,便可以组织相应的数学区域活动,要求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完成活动。在正式进入活动环节前,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幼儿:“孩子们,你们知道1加1等于几吗?1加4又等于几?现在请用手中的道具,算一算。”在活动开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以3人1组的方式展开合作,共同探究答案,从而实现区域活动目标。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判断幼儿是否存在困境。若发现幼儿出现争端,教师还需要及时制止,确保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问题逐步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幼儿教师需要注重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想方设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参与度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为教育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姚姝.基于民间游戏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区域玩具设计及规划与管理研究[J].玩具世界,2024,(02):86-88.

[2]江细萍.“慧”用学习故事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0,(29):36+38.

[3]林琳.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教师,2023,(15):93-95.

[4]邱雪莲.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17):25-28.

[5]陈小曼.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2,(33):123-125.

[6]郭素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实践[J].新课程(上),2015,(11):2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