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摘要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语文
正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任,语文学科是最能体现民族性、传承民族文化的科目,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材选文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透过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底蕴,领略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
语文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言语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语文教学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心灵,以优秀的作品涵育道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进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我国共产党的拥护之心,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之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的不懈追求,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铸牢精神之魂。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学习的远大理想,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为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共同体教育指明了方向。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标还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需要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科素养培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重要内容,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性,为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既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路径。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课标中的相关元素,将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渗透到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从选文内容到编排体例都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素材,比如《邓稼先》一文,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火箭之父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报国情怀。邓稼先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埋头工作,创造了科研奇迹,正如他的名言所说祖国需要我们这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做应该做的事情。这种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高度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邓稼先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学生们前进。
文章还着墨刻画了邓稼先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彰显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作为科学家,邓稼先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在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同时,始终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使命。这种科学报国的意识,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核,《邓稼先》一文塑造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生动诠释了科学报国乐于奉献等可贵品质,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具备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榜样和楷模,有助于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加强情感体验,激发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实践体验等举措,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为例,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有关人民英雄的视频资料,烘托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围绕最可爱的人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军队的伟大功绩及其精神意义,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人民军队是党和人民的坚强柱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解课文时,要紧紧抓住人民军队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品格植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根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这种铁的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我国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领悟党和军队对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历程,增进对党和军队的感情。
在研读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我国人民的胜利这一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关系。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源于人民军队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体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也说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我国,汇聚了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命运与共、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中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讲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疫斗争等人民军队发挥重要作用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国之利刃,在保家卫国、服务人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热爱人民军队,珍惜幸福生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主题讨论、朗诵、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培养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初中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展望未来,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奉献、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天下为己任,成为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丰富,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我国故事,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体验认同,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听党的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航灯,指引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破浪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建功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青春力量,在我国5600多万初中生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铸牢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团结的促进派,社会和谐的建设者,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向和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资源,系统设计、科学组织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陶冶中厚植爱国情怀,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用实际行动谱写民族复兴的青春乐章。
结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发挥学科优势,将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情感体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将语文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包春丽.中学语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2]李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喀什大学,2023.
[3]郝家辉.初中语文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3.
[4]李秋霞.初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