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字理识字教学与培养文化自信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迎春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132001

摘要

目前,许多语言老师只是将汉字当作一种阅读和写作的手段,而忽略了汉字自身的文化内涵,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以科学识字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中华文化精华,为读写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


关键词

字理识字;汉字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汉字是形、音、义的有机统一,它的构成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科学读写作为中心,对汉字的字形构造、文字语义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挖掘和渗透,使写在古书中的文字变得鲜活,使汉字在信息时代大放异彩,使其具有生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汉字文化自信的内涵诠释

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认为,对“汉字文化”的定义,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汉字的宏观层面看,汉字的起源、演化和构形等基本法则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从汉字的微观层面看,汉字本身所承载的各类文化信息,是以语义构成为载体的。因此,以科学识字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把握汉语的基础,以科学的识字教育为基础,以科学的识字教育为基础,对汉字进行科学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感悟,继承汉字中蕴涵的中华文化基因,促进学生全面、高层次的阅读,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字为本的识字方法,就是根据汉字的字形规则,通过字形、音、义的关系来教读,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关注。贾国均先生开创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贾先生在他的《浅谈字理识字法的特点》中指出:“文字识字法包括了科学的、操作性的、可重复性的、开放的、兼容的”。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字理识字法是一种方便老师教新字、让学生迅速记住汉字的方式,它适用于所有的语文课本,对低学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同时也能增强孩子们对汉字的形、音、义的记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防止或防止误读的发生。文章在“字理识读法”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与实际经验,分析了“字理识读法”在读写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进而探讨了“读写”的教学对策。

汉字文化自信的多重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四个层面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其中清楚地提到: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1.增进文化自信汉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文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其特有的审美标准、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阅读和对话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认识、认同、热爱并自觉地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从而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与骄傲。加强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研究,把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之中,把中华文化的基因植入到孩子的脑海里,这才是提高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语言学习与影响中,将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基因融入其中,使学生深受感染与指引,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2.培养思维品质汉字是“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鸟兽虫鱼之形”,汉字的造字法必然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以科学读写能力为中心的语言教学,从思维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具象思维——递推思维——迁移思维——辩论思维”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效果上,可以实现识字明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发展思维,满足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

3.提升表达能力汉字是人们阅读、沟通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正确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教师应努力利用汉字的语言作用,通过单字、单字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词汇,丰富他们的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的词汇量,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与精准,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审美素养汉字是集形美,音美,意美于一体的书法艺术,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观念。汉字注重结构的组织,表现出意象的美感;诗中的和谐与和谐,节奏明快的节奏,表现出一种音律美;主观幻想奇异而又美丽,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统一,蕴涵着形象之美;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隐藏着各种情绪的趋向,表现出了一种意境之美。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因素加以运用,使学生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去触摸和领悟自己的语言,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三、字理识字法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用分析

1.教师应培养字理识字教学意识教师要提高“字理”的教学能力,就必须树立“字理识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传统的读写教学忽视了汉字的构成,采用的是机械式的汉字记忆方式。如果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文字读写意识,那么通常就不会积极地去理解和认识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文字读写的教学中应首先培养教师的识字教育意识。教师具有文字识读的意识,就会积极地理解字理识文方法,运用字理识文方法。如果老师有意识地使用字理识字法,那么对学生也是有好处的,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气氛欢快,学生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会将识字当成一种负担,同时也能从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幸福感,对文字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很高,写字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2.教师应为了准确讲述字理,加强汉字学知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搜集有用的教学材料和材料,为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教书育人,解决问题。但是,对于老师来说,他所掌握的知识却非常有限。当老师的,再不用功,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汉字的识记主要是靠机械记忆,这既费时又费力。所以,老师们要加强汉字学的知识,夯实汉字学的基础,这就是让老师们在读写课之前,先对汉字有一个系统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教好各种汉字。

3.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识字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掌握教学特征,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尽管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群体必然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在读写课前,必须认识到这一群体的特性。比如,要对全班学生的文化水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从阅读的数量上也能看出文化水平。从读书的多少就能判断出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有的班级的学生一般都爱看书,而且他们的读写能力也很好,对汉字的解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识字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认识层次出发,把生活用品运用到识字教学中,让汉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对所学汉字不会产生反感,这对识字学习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教师应增加学生反馈环节,以便考察教学成果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意见,对汉字的字形、读音、基本意义,乃至具体汉字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汉字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在评价时,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扫盲的积极性,也要考察他们认识汉字、读得准、会用汉字等。在阅读教学中,通常只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即对字形、音、义的把握,较少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知识与能力可以通过纸笔测验进行测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通常并不具有外向性,且测验设计不恰当,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学生的考试难度。在进行了字理识字的日常教学活动后,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成长登记表等形成性评价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质和量的结合,采取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5.教师应提高收集教学资源的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教师对“字”读写法的运用有一定的认识,没有相应的教学手段,不能准确地进行“字”读写教学。一线老师的工作很多,但是他们的时间很少,有些老师依靠着教育部发布的教学参考,但是这并不一定能给出正确的扫盲教学建议,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教师要想对所教汉字的字形和汉字的构成有较深刻理解,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本等途径来学习。对小学汉字构形的具体分析著作是黄亢美先生编写的《字理教学手册》,它以词典的形式编写,对老师在一年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识字教学起到了指导性和辅助作用。工具书有助于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前对其进行正确理解,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教辅材料上的方法,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合理、科学地应用于实践。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育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我们认为,以汉字文化为纽带,以科学识字为中心,引导学生亲近汉字,亲近中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与外界建立起一种生动的联系,这将会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提升他们的语文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晓颖,王志,祝安顺.字理识字之字根字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以“五”和“午”为例[J].教育导刊,2022(5):31-37.

[2]姚珊.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195-196.

[3]高效林.基于字理情理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解析[J].科技资讯,2020,18(17):124,126.

[4]罗慧.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20(9):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