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桑新明

东昌实验小学 252000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才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承担着为教育发展奠基的重要作用,其中数学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具备数学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创新是社会发展之本,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前进的储备力量。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为突出的可塑性,数学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考,从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发展自我,形成良好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复杂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更加强调解题技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以及兴趣所在,致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积极性,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威严感,大多学生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因此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会逐渐加深,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限制了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小学教师并未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虽然目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摒弃,但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难免会下意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长此以往,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会趋于任务型学习,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仅仅依靠记忆进行知识的积累,其创新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阻碍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得不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知识讲解,以至于学生学业压力大,知识巩固不充分。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往往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学生离开课堂后难以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致使大部分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得不到保障。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取布置大量课后习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种方式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压力,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还会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并不符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碰撞的推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的必要保障[2]。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打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运用该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入多种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为学生思维碰撞提供良好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分组,并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可以用哪些身边的物品表示分数,并请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介绍小组的学习成果。有的小组选择将橘子分为1/2、1/4、1/6、1/8;有的学生选择将西瓜平均分为8块,小组成员共四人,每人能够平分得到1/4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思维碰撞全面掌握了分数的性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构建问题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数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在课堂中构建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增强思维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特点,科学的选择问题,不仅要确保问题具有充分的启发性,还要确保学生能够被问题所吸引,在听到问题后能够进行思考,避免因为问题缺乏可操作性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也要避免因为问题太过简单而无法拓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余数”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这里有十三个小圆棒,你能用它们摆出多少种不同的形状呢?”这样的情境,完全符合小学生乐于动手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够发现不论将小木棒摆成什么形状,都会有剩下的木棒。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六个草莓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几个草莓?”学生能够很快“每人两个”。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果将7个草莓分给3个小朋友。怎么分?用除法怎么表示?”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进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三)合理布置作业,增强创新水平

    合理的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课堂学习成果,促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数学作业中融入实践性、探索性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最终形成数学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当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作业,确保作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创新水平。

    例如,在进行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性拓展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若干小石块的数量[3]。在固有思维下,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可能会选择将小石头的数量数出来。而接受过创新思维训练的学生则能够进行快速思考,并将石块按相同数量进行分类,再利用乘法口诀,将石块的份数和每一份石块的数量相乘,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三、总结

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创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来来进行教学设计。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雪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77-77.

[2]杨红梅."双减"背景下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2(5):226-227.

[3]王闯.基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72-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