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发中教学,在领悟中储备——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性思维教学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启发性思维;教学方法
正文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常会因为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思维的火花难以被点燃。为了打破这一局限,启发性思维教学法应运而生,它倡导教师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一、启发性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启发性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启发性思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启发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性思维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1]。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语文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再者,启发性思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理解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比如,在讲解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启发性思维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尤其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性思维教学方法
(一)设问导入法——激发思考的开端
设问导入法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设问导入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传递的局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2]。设问的问题应当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在教学《论语》时,教师可以问:“如果你生活在孔子的时代,你认为孔子会如何评价你的行为和思想?”这一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促使他们思考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孔子的生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主要思想,例如仁、义、礼、智、信等。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对设问的回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
(二)案例分析法——深度理解的途径
案例分析法需要利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或者学生熟悉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和解决方案,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在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和道德教育意义。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皇帝为什么相信骗子的话?”、“群臣和百姓为什么不敢说出真相?”、“最后是谁揭穿了谎言?为什么是他?”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勇敢说出真相。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例如某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公众质疑和企业的应对措施。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这个案例,提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应对措施,并与《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进行对比,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三)角色扮演法——沉浸式体验学习
为了做好启发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见的角色扮演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桃花源记》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源的特点和作者陶渊明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如“外来访客第一次进入桃花源”,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和互动,展示桃花源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桃花源的居民为什么选择隐居?”、“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否可行?为什么?”、“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创作表达法——释放学生的创意
创作表达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方法。创作表达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乡愁》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读《乡愁》这首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和意象,让他们理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创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并要求他们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如如何选择意象、如何表达情感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并相互点评和鼓励[3]。
结语:
启发性思维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设问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创作表达四种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性思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领悟中储备知识,在启发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 启发性思维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问答与导学,2022(21):33-36.
[2] 周秋瑜.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语文,2023(6):103-104.
[3] 王全周.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2):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