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案模式,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任志祥

江苏镇江经开区丁卯中心小学 212003

摘要

专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的组合,是评价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新教师是指近五年上岗,虽经过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学习但学科素养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共案模式是指学校在市、区提供共享教案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校本化教研究活动;有议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反思提炼等形式。本文试以共案为载体,通过制定套餐化、主题化“学、研、教、思”活动来探究小学数学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共案模式 新教师 专业发展

正文


新教师,接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缺乏的是把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也就是学科教学知识共案模式是指市、区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设计出符合本地学情有较高质量的教案,学校备课组进行二次修改形成校本化共案,最后授课教师针对班情进行个性化修改,最后付诸课堂实施并反思评价。共案模式是一种常态化、融“学研教思”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可操作性强。笔者以此为抓手,探索小学数学新教师以共案为载体,通过前期的自我研读教材初步“感悟”;集体备课时学习他人思想的“学悟”;自身反复课堂实践的“磨悟”;最后同伴评议个人反思来“升悟”。多维度举措提升新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最终胜任岗位工作。

一、专业发展载体——共案二备

1.教材——学会多维重研读

首先要通读单元教学内容,提高单元知识整合能力。本单元内容有哪些,与已前和今后要学习的有什么联系;知识点在单元中如何分布,在每一课如何体现。要注重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过单元教学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要达到什么要求。只有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心中才有全局观,课时教学就会有序。新教师还要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是什么?这是新教师要牢牢抓住的牛鼻子。新教师只有对单元教学知识整体把握,才能有效备课。新教师可以借助教师用书。具体到每一课的时候,要先读懂教本:这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是怎么呈现的,学生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重难点又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实施教学设计。此外,新教师还要了解书本上是怎样创设情境的,要不要关注新旧知识衔接,如安排复习等。研读教材还要知道新授部分有几个环节,思考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在哪等。最后要关注练习设计,书上配套了哪些练习,练习的针对性在哪,要不要补充。新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既要学会在大处着眼,又要学会从小处着手。

2.共案——仔细揣摩重感悟

新教师应先看共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否与自己思考吻合。如果有差别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想想共案为什么这样定位,自己对教材哪些方面理解还不到位。在研究具体教学环节时,如果共案设计了复习,应思考为什么要安排,对学生学习是否有唤醒价值。新授部分重点关注导入,与书本上的相同吗?如果不同,思考不同创设对调动学生最近发展区差异在哪,尝试判断哪个更符合学情。解读新授部分时,要厘清每个环节要达成的目标,这个很重要。阅读练习设计部分,新教师应关注共案的练习设计增加和删去了什么。此外还要知晓练习形式,是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再讲、是独立练习还是先审题再练习等。最后要清楚共案的练习设计的层次,哪些是基础性练习,哪些是提高性和综合拓展性练习,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等。新教师在阅读共案时一定要细细揣摩,心中有数。

3.二备——细化详实重操作

二备时如果对共案设计有不同的想法,是非常可贵的,说明你对教材的理解已经逐步深入。建议将这些“思维的火花”记下来在集中研课时交流,看看大家是否认可。由于共案设计的普适性,每个环节不可能非常详细,经验丰富教师解读不会有问题,新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设计意图,课堂演绎就会囫囵吞枣。新教师二次备课要把共案变成详案,每一个环节写出实施步骤,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等。看似繁琐费时间,但环节之间衔接会紧密,保证每个环节实施到位。

二、专业发展平台——集中研课

每周固定时间的集体备课是新教师展示自我的时候。备课组专门为新教师量身打造系列“套餐”,精准指导。“一周教学我汇报”——新教师汇报近一周的教学心得,谈谈教学感悟,取得哪些收获,存在什么困惑等。“新课内容我通说”——安排10-15分钟让他们说下周几节课在单元框架中的定位,对每节课进行教材分析,主说教学目标、概括重点难点,略讲教学流程,详析练习意图等。这要求新教师对每课时内容都要熟悉,避免不是主备就不上心,会导致对单元内各课熟悉程度不一、夹生饭。“主备环节我详说”——向组内成员汇报自己主备的内容,这是集中研课的重点。这个环节除了讲解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重点是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本课教学时估计会在哪里卡壳,易错点在哪,解决的途径和手段是什么。学情分析后开始详讲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其设计的合理性在哪。新授部分的环节设计、过渡语要重点讲。本课是如何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最后讲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每个设计是针对学生哪个知识模块,匠心在哪、自己有什么建议等。所有环节向组员汇报后再进行一次模拟课堂。“同伴互助我补充”——组内成员对汇报内容进行讨论、纠正和指导。新教师要善于悦纳,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意见。

三、专业发展保障——组内听课

1.调整心态,敢于应对

当共案经历校本化备课、班本化修改,新教师再适当细化完善后就可以付诸课堂实施了。教学时建议尽量按预定流程走,中途不要擅自增加或删减某些环节。组内听课的重头戏是评课,评课时可以先自评:课上完后自己感觉怎样,最大的收获(不足)在哪里,造成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再上在什么地方改进等。互评时,新教师要调整好自己随时接受“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批评,这些看似“尖锐”的批评其实是促使自我内省的动力,新教师要反思应怎么改进。条件允许,建议再选一个班根据修改后的设计再上一次。对比两次的变化,这样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技能进一步优化。

2.互学互鉴,共同成长

新教师可以走进其他教师课堂,看看经验丰富教师是如何展示学科素养的,哪些方面值得借鉴。重点可以研究语言(启发性、音量、是否抑扬顿挫);观察教师如何调控课堂,师生怎样有效互动;关注课堂教学的节奏,细节的处理;复习、新授、练习各环节在一节课中的占比等。新教师每周听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课,感悟经验丰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找出借鉴甚至可以模仿之处。

四、专业发展依托——教后反思

     在课堂实施后要反思,记录一节课的酸甜苦辣,找出成功或失败原因以及改进策略,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借鉴。

1. 习得性一课一得

及时反思使教师较为完整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新教师及时反思记录下这节课精彩的瞬间或典型失误细节,为后续提炼总结留下珍贵的活素材。反思时不仅要分析一节课的得与失,还要指出后续的教学应该怎么改进和调整。每节课反思内容可长可短,但一定要准确和真实。

2. 阶段式教学回顾

   单元教学反思是一段时间内教学工作的沉淀。通过阶段性教学回顾,一方面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化学科教学知识;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思考解决方法。阶段性反思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回顾,学生对单元各知识点掌握如何,形成了什么学力;也可以从教师教的角度去反思,教师对单元教学整体把握是否合理,单元知识之间整合是否恰当。

3. 专题化教学感悟

    对教学专题进行反思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等研究专题,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新教师在反思这些专题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围绕这个专题我的每节课是如何体现的,是否有效。专题化教学反思既要考虑专题不同的目标在每一课时落实效果,还要思考综合的效果评价。

4. 案例型教学反思

 结合某一让你印象最深的教学场景进行反思这节课或许是你最满意的,或许是有颇多遗憾或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不同寻常表现的。对这些地方进行思考,从一个案例能够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管中窥豹,会对以后的教学产生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新教师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分析,或许就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五、专业发展舞台——集中展示

新教师通过阶段性的自研教材,集体备课量身定做的组合拳,师徒结对式的听课指导及自我反思的提升,应该积累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知识。为了展示新教师成长的阶段性成果和为后续成长注入动力,共案模式下主题教研活动----新教师同课异构或师徒同课同构是不可或缺的,它展示的不仅是个人成长轨迹,更是一个团队的成果。

1.磨课——“魔”课?

正式展示前的几轮试上课是少不了的。试上课出现了问题,需要借助团队的智慧。组内成员会根据实际提出修改意见,新教师根据建议进行调整后再上课。如果还有问题则继续修改调整再试教,直到符合团队评价标准。一般要经过好几次磨合,模式就是:试上—调整—再试上—再调整,模式单一,俗称磨课。磨课过程虽然痛苦却是新教师成长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使一名有悟性的新教师短时间内学科教学知识快速提升。许多著名教师在回顾自身成长历程时都谈及这一经历,虽然痛苦但更多是感恩。

2.无视——展示

正式登场时紧张害怕少不了。新教师可以先深呼吸几次,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生交流上来,无视并忽略听课的人。新教师也可以这样安慰自己:预设的流程如果顺利,成功就已取得一大半;如果课堂上出现生成性问题,我没有慌乱,自然应对甚至巧妙处理,那就更棒了!

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合理使用共案是提高新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抓手。然而这仅仅是外部抓手,需要与新教师内驱力协同发展。新教师如能抱着一种谦虚、能吃苦、主动积极的态度参加,这种草根式、校本化、凝聚团队力量的共案模式定能增强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