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闽西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邱岚

龙岩市松涛小学 邮编:364000

摘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体系的深度改革,新课程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内容更加立体多元。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讨如何在闽西地区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论文首先分析闽西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价值,然后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跨学科教学模式,建立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课程。通过一系列珠算、禅修、传统艺术形式如刺绣、陶艺等活动,使学生实际体验和理解闽西传统文化的内涵。经过实际运行,得出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地方文化课程设计和授课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闽西传统文化;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地方特色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

正文


引言

本研究以闽西的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了在新的教育方式下如何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珠算、禅修、刺绣、陶艺等,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闽西的传统文化。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为其他地方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设计本地特色文化课程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1、新课程理念与全面学习发展

1.1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及其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1]。在这一背景下,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引领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与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相得益彰,值得深入探讨。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关键要素:多元化与联动性。多元化强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与多样,旨在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教育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还应包括能力培养、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综合素质。联动性则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关联,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2]。采用联动性模式,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中心。传统教育模式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将学生导向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够激发其创造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生活化和实践性。现代教育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应当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化和实践性的教育,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新课程理念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发展层面,更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在闽西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更能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其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密不可分。未来的教育改革应继续深化和推广新课程理念,通过多元化、联动性、生活化和实践性等方式,推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全方位升级,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全面发展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下,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力求在学科知识传授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培养。知识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还要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教育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素质方面,则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3]

该教育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和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学习,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闽西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参与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增强了其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习能力。

2、闽西传统文化的特性与价值

2.1 闽西传统文化的特性

闽西地区位于中国福建省西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闽西传统文化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在教育体系中进行传承与创新。

闽西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闽西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这使得该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闽西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客家人的迁徙和融合使得该地区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元素,又融合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闽西文化兼具包容性和多样性,这种特性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闽西传统文化还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不仅涵盖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还包括了当地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闽西传统建筑中的土楼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居住场所,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土楼建造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地方特色为跨学科课程设计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技术与艺术也是闽西文化的一大特征。闽西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艺,技艺精湛,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手工艺不仅代表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美学理念和审美追求。将这些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闽西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也是其不可忽视的特性。闽西地区的宗教信仰,如禅宗文化,不仅在宗教层面产生影响,更对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禅修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一种心灵修炼和生活哲学。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禅修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学业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

闽西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尽管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迁,但闽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年轻人逐渐远离故土,但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方式,闽西的文化仍然得以传承和创新。将这些文化活动融入新课程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愿,进而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闽西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地方特色、技术与艺术、社会功能与教育意义以及其传承性和创新性构成了其主要特性。这些特性不仅为闽西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也为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2.2 闽西传统文化的价值

闽西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闽西传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其精髓反映了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民族精神。无论是宗教仪式、民俗风情,还是传统技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

闽西传统文化对于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一地方文化,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在参与和体验中体会到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闽西传统文化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价值。它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机会。在教育领域,以闽西文化为载体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闽西传统文化不仅在文化传承和教育实践中价值突出,而且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3、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闽西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模式与实效

3.1 刺绣陶艺的引入与实践

闽西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刺绣与陶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刺绣与陶艺纳入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手工能力以及文化认同具有深远意义。

在开展刺绣实践活动时,以课堂讲解与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介绍闽西传统刺绣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刺绣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绣坊,亲身体验刺绣制作过程,从选择布料、配色、针法到完成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刺绣的艺术魅力。刺绣课程还可以与美术、历史等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艺术的多维度价值。

在陶艺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如泥条法、泥片法、拉坯法等,让学生掌握陶艺创作的基础技能。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活动设计多种陶艺作品主题,如民俗器具、传统装饰品等,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具体的技能,还能通过作品表达对闽西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陶艺课程可以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制作过程中材料的特性和物理化学反应,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综合学科知识。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刺绣与陶艺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传承了闽西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课程反馈来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效果显著。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也为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3.2 禅修珠算的融入与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禅修和珠算两项传统文化内容被巧妙地融入到闽西地区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中,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修作为一种身心调节的方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引入禅修,学生们可以在专注练习中体验宁静与平和,提升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能力。禅修课程设计融入了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闽西文化以及佛教禅修对于个体心灵成长的重要性。

珠算作为古代计算工具,不仅在数学计算上具有独特优势,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将珠算融入数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这一传统技艺理解中国古代智慧。珠算课程设计涉及数学、历史和艺术等多学科,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讲解,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禅修和珠算的跨学科实践,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学习积极性。禅修与珠算的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3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效与反馈

在实践过程中,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刺绣和陶艺活动,不仅掌握了传统手工技艺,还提高了其艺术鉴赏能力。禅修与珠算的融合则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显示,这些实践活动明显增强了学生对闽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跨学科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为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文化自豪感的提升。这些实效为进一步推广类似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切实依据。

结束语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实际的讨论和探索,为如何高效开展闽西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的方法提供了参考。首先提出并分析了闽西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价值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本土特色,整合多学科内容,设计了一套闽西传统文化跨学科系列课程。这套课程在真实运作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珠算、禅修、传统艺术等活动,成功促使他们体验和理解闽西的文化底蕴。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模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我们的模式对其他区域文化课程设计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其次,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未在本文中系统讨论,这也是本研究未来可能的探索方向。总结来说,本研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对闽西传统文化的开展方式做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也为未来更全面,细致的本土文化教育研究预留了空间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孙亚桂.小学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研究[J].华夏教师,2021,(16):57-58.

[2]卢宝杰.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活动 丝文化[J].少儿国学,2023,(20):46-48.

[3]张海臣,翟菊,张帅.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活动纸文化()[J].少儿国学,2023,(14):46-48.

[4]张晴,项雨萌,陶金金.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活动风筝文化()[J].少儿国学,2023,(18):46-47.

[5]唐敏.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如何开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03):91-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