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幼儿晨间礼仪行为观察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大班幼儿;晨间礼仪;行为观察
正文
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育中,礼仪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幼儿的关键发展期,良好的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晨间活动,作为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开端,是观察和培养幼儿礼仪行为的黄金时段,本文特选取晨间活动为观察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力求准确把握大班幼儿礼仪行为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在晨间活动中的礼仪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地观察和记录,重点关注幼儿在问候、排队、物品取用以及同伴交流等方面的礼仪展现。为更立体地描绘幼儿礼仪行为的全貌,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积极聆听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发展的见解与建议。通过这些综合研究手段,期望能揭示幼儿礼仪行为的深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不仅追求观察的细致与全面,更致力于探寻幼儿礼仪行为背后的动因,以期为推动幼儿礼仪教育的专业化与科学化贡献力量。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问候方式
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进入教室时,会主动向教师和其他幼儿发出友好的问候,问候的方式和语气却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幼儿问候时声音洪亮、态度自信,显示出他们较强的社交能力与自信心;相反,也有一些幼儿在问候时显得较为害羞,声音细小,甚至有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才能勇敢地开口。这种差异反映了幼儿性格的多样性,也揭示了他们在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发展上的不同步。对于声音洪亮、自信的幼儿,他们的积极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集体中树立正面的榜样;对于害羞、声音细小的幼儿,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羞涩,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二)排队行为
晨间活动中,排队是不可避免的环节。观察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排队秩序,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活动,体现了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少数幼儿在排队过程中表现出插队、推搡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源于幼儿对规则意识的淡薄或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帮助幼儿明确排队的规则和意义,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在排队过程中能够保持耐心与秩序。
(三)物品取用
取用玩具、书籍等物品时,幼儿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展现出谦让和分享的精神,愿意与他人共同使用物品,这种合作与分享的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有部分幼儿在取用物品时表现出争抢、独占的行为,可能与他们的自我中心思维有关,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与分享观念。为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共享资源,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逐渐改变自我中心的行为模式。
(四)交流互动
晨间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频繁,观察结果显示,大部分幼儿在交流时能够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的意见,展现出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这种积极的交流氛围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有少数幼儿在交流中表现出言语攻击、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源于他们情绪管理能力的欠缺或沟通技巧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提升幼儿的沟通技巧与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还可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幼儿的情绪管理与交流能力发展。
三、教育策略建议
(一)加强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礼仪教育应被置于一个核心且重要的地位。为确保礼仪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幼儿园需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计划和实施策略。首先,通过制定明确的礼仪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教育的方向性和针对性,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礼仪教育应贯穿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除了专门的礼仪教育活动外,教师还可将礼仪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如语言、艺术、科学等。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激发幼儿学习礼仪的兴趣和动力。这些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礼仪。
此外,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这一特殊时段,加强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引导和观察,晨间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开始,是幼儿展示自己、交流互动的重要时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不良礼仪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树立榜样作用
在幼儿礼仪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树立榜样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礼仪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礼仪的典范。
教师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礼仪习惯,从简单的问候、道谢,到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应用礼貌的语言和得体的举止,向幼儿传递出礼仪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注重礼仪的班级氛围。通过制定明确的礼仪规则,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让他们明白礼仪行为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之间相互监督,共同维护班级的礼仪秩序。
为进一步发挥榜样作用,幼儿园可以设立“礼仪小标兵”评选机制。通过定期评选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荣誉,激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这些“礼仪小标兵”不仅可以在晨间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礼仪风采,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其他幼儿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礼仪习惯。
(三)家园共育
在幼儿礼仪教育的道路上,家园共育的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幼儿园应当积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幼儿的礼仪教育贡献力量。幼儿园应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家长学校活动,向家长传授礼仪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这些活动可以邀请专业的礼仪教育专家或教师主讲,让家长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引导幼儿。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礼仪知识,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幼儿园应邀请家长参与晨间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礼仪表现,通过与家长的共同观察以及交流,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礼仪行为特点,为制定针对性教育计划提供依据。家长也可从教师的专业指导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礼仪教育的知识与技巧,以便在家中更好地引导幼儿。
幼儿园还应建立家园共育的反馈机制,家长可以定期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礼仪表现,教师则可根据家长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幼儿园还可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或教育沙龙等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通过家园共育的合作模式,幼儿园与家长可共同为幼儿的礼仪教育贡献力量,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则可通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礼仪观念与行为规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礼仪行为的全面发展,还能够加深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四)个性化指导
幼儿礼仪教育中,个性化指导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由于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害羞、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可以主动与这些幼儿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还可为这些幼儿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任务或角色,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心。
对于规则意识薄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排队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排队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排队的规则和技巧,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的排队行为,让他们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还可利用故事、绘本等教学资源,向幼儿传递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规则观念。
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合他们的礼仪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幼儿深刻理解礼仪的内涵与意义,还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结束语:
本文深入观察了幼儿园大班幼儿在晨间活动中的礼仪行为,揭示了他们在问候、排队、物品取用和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与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包括强化礼仪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家园合作和个性化指导,旨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其日后融入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乐. 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的实践与研究[J]. 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 2021, 000(012):P.84-85.
[2]李娜. 晨间锻炼中的破"怪"行动[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11):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