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性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勇顺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350001

摘要

新课标视角下的物理教育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基本目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构成积极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体系,打造与学生发展需求、认知特点契合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现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现状入手,在对初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差异进行分析的同时,探索在核心素养下推动教学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正文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形成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视角下,教师要深度挖掘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内涵,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方法做好教学奠基工作,从而驱动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开展。在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高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标差别,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方法展开教学互动,对课程中的物理知识进行类比、整合,从而围绕核心素养的多元构成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路径。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分析

(一)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差异

自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正式落地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创新现代教育活动的关键性任务。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视角下,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基于其差异打造双元联动的教学机制。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过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中指出,物理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要素,在学生教育活动中,物理核心素养代表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师要将具体的物理问题、情境与教学要求联系起来,从而落实教学工作;而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虽然没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教师要从物质观念培养、模型建构、科学思维发展等角度驱动高中生进行学习[1],从而打造以微观物理思维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驱动高中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当思维训练任务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逐步结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路径有待创新。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差异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五育并举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科学育人目标,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助力。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物理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具体性、开放性特点,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物理情境、问题与对象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从而激发中生的科学思维。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工作则更加关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技能的发展,物理模型的占比逐渐增加,教学活动观体现出了更为独特的抽象性特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应该尝试结合多元物理知识点设计学生素质实训方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知识入手驱动高中生展开物理学习。

二、核心素养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实施原则

(一)继承性原则

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同步进行了多元物理资源、情境的投放工作,以此来引导高中生积累物理学习经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推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师要强调教学活动的继承性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展开深度学习,消除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课程之间的隔阂。如高中物理教材中“力”的有关知识,在初中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力、弹力、重力等概念,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及时交互[2]。在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教师要尝试消除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之间的隔阂,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导入学习问题,设计互动情境,从而依靠初中物理知识为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奠基。

(二)交互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多是以情境、问题等方式进行呈现,如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参照物”这一概念,便从“相对”的角度探讨了物体运动的特点,证明了运动的相对性。为发展高中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推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师应该在交互性视角下引导学生展开物理学习。一方面,关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交互,在教学互动环节,将学生已知的物理概念带入到高中物理课堂当中,消除学生对于物理教学活动的抵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按照力电、磁等概念展开教学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将物理实验、情境带入到课堂当中,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形成从解题、实践等角度发力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兴趣。重视知识、教材之间的交互,才能有效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机制。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实践策略

(一)趣味问题引入,实现动态衔接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以抽象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面对多元化物理知识点,学生难以生成学习兴趣。但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初中物理教材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展开探究式学习,从而分析物理问题,积累学习经验[3]。在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物理问题的机会,结合趣味物理问题唤醒学生的记忆,从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方法入手,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打造以学生体验、感知为导向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体系。

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速度》的教学为例,为发展高中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实现高效化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师可以借助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第一步,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设计动态动画,以“汽车行驶”为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两辆汽车在相同的起点向着同一方向行驶,A车行驶距离200千米,耗时2小时;B车行驶距离240千米,耗时2小时。在给出动画之后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在情境中,你能够发现哪些物理量?此时,从路程、时间和速度入手,引导学生整合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进行汇总。第二步,教师结合情境动画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动画中,两辆汽车相对行驶,距离和时间不变,此时,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汽车的速度存在哪些差别?围绕汽车运动的方向,引出对“速度快慢”和“速度高低”的探究。此时,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在描述速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向?此时,教师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展开教学活动,从起点、终点等概念入手,分析方向对于速度的影响:如果速度中不包含方向,则无法说明物体的运动特点。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对初高中物理教学中“速度”的有关概念、差别进行整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面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全新目标,教师在落实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进行深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抽象性、系统性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环节对学生开发自主学习任务,深度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要求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以科学思维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路径。

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摩擦力》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项目式学习导向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木板、玻璃板、石板等材料,将质量相同的重物分别放在不同的板材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准备测力计,要求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读数、记录,随后,说明摩擦力的大小差异。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自主讨论:摩擦力的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给出结论之后,围绕相关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初中物理知识带入到课堂当中。结合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在学生整合了基础物理知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测力计进行自主实践,探索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搜集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并对物理概念、方法进行补充,从而完善物理教学内容。

(三)延续物理观念,提升认知水平

物质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中较为抽象的组成元素,其从物质的运动与判定、能量的转移与发生、相互作用等角度驱动学生展开学习,从而引导学习者在微观视角下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为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方案,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物理概念的讲解,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储备学科知识,对物理概念进行完善[4]。相较于既有的教学模式,物质观念引导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高中生可以结合初中物理经验汇总学科知识点。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物理概念之后,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单元设计新的“受力分析模块”,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的有关要求打造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方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初中物理教学中,受力分析多是围绕着直线上的力展开,教学难度较低;而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有关受力分析则是从角度、方向等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受力探究。在构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开发学习项目的同时落实深度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同时,发展高中生求真、求知的学习意识。

以鲁科版高一必修第一册教材《力的分解》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搜集案例”“自主探索”“结论分享”的基本过程驱动学生展开项目式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受力物体,如墙上的壁画、行驶的汽车、正在降落的飞机等,画出有关物体的受力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物理是如何受力的”“物体受到了哪些力”“物体的受力与构成”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在自主探索环节,鼓励学生对物体所受到的力进行分解。教师可以给出案例,如壁画的受力分析,其受到倾斜指向墙面的力,则可以从其受力结构入手,针对力的方向、效果分析力的构成因素,从而在实践中分享物理有关观点,探究力与物体状态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力的分解的项目式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资源说明力的分解方法,在课堂上分享可用的物理学习经验。在项目式学习视角下,教师也可以加入生活化物理问题,结合具体的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活动。以直升飞机飞行为例(如图),教师给出动图资源,随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飞机本身受到了哪些力?在飞行过程中,其受到的力可以被分解为哪些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物理探究活动,从而消除学习者与物理知识之间的隔阂。在对具体对象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按照力的方向将直升机所受到的力划分为升力、阻力、重力、拉力等类别,随后,结合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分解。如向右上的旋翼拉力,其为直升机提供了向前、向上的力量,则在分解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垂直向上拉力和与拉力平行的推进力。在给出案例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剩余的力进行自主分解。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发环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力的分解测试、案例剖析等活动,结合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价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优秀素养。

 

2 直升飞机受力分析图

 

结语:

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推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多元实践任务,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难、杂、繁特点与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缺失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从趣味导入、自主学习任务设计、学习项目开发等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在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多元互动资源,形成以学生体验、自主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而创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路径。

参考文献:

[1]孙春成.从初高中教学衔接角度看初中物理课标的修订[J].物理教师,2022,43(12):29-32.

[2]胡景莹.实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积极意义及有效途径[J].广西物理,2022,43(02):172-175.

[3]刘玉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衔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4):57-59.

[4]赵世明.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31-2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