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实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
正文
在当今时代,学前教育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塑造幼儿的早期发展,更是奠定国家长远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如何公平地分配学前教育资源,并确保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也能平等接受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应积极推出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目的在于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打破因经济因素造成的教育壁垒,并向着真正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经过这样的政策导向,既体现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也是建立一个更公正、平等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定义
自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逐渐推行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该政策以“地方主导实施,中央提供激励性补贴”为运作原则,为就读于经过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的普惠性幼儿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及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资助。为确保这些弱势幼儿群体能减轻经济压力并获得应有的教育补助,政策明确要求幼儿园从其事业收入中划拨3%~5%的资金,专项用于资助项目。同时中央财政也会根据各地政策执行的成效和资金投入情况,提供相应的奖励性补贴,以此来激励地方更积极地推进教育资助工作。另外,政策还要大力倡导并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及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捐赠物资等多种形式,携手助力这些需要帮助的幼儿顺利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框架,让其逻辑更严密、表达更流畅,从而更好地彰显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学前教育资助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育起点和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更是塑造幼儿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会技能的重要时期。但当前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部分幼儿无法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甚至面临教育空白的困境。同时“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也让许多家庭无法为孩子选择理想的学前教育机构。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能阻碍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地位,通过优化学校管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起点和教学质量。
(二)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要求无视性别、背景、社会地位等差异,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平的教育过程。学前教育作为个体成长的起点,公平性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从深层的角度来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三、当前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范围整体偏小
根据当前的政策规定,湖南、广东、山东等省份的学前教育资助计划主要面向在园幼儿的10%。即便是在资助比例稍高的地区,如,海南省的15%、陕西省的20%,以及湖南省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的15%,资助的范围仍然较为有限。另外,多数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在其资助政策中明确规了本地户籍的限制,该限制条件进一步压缩实际能获得资助的幼儿数量。由于资助比例和户籍要求的双重制约,能接受学前教育资助的幼儿数量受到显著影响。因此,为更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拓展资助政策的覆盖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结构和队伍不确定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正面临着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不稳定的困境,无疑会对资助工作的效率提升和质量保障构成一定挑战。在一些地区,学生资助机构并没有获得独立的编制、法人身份、专用账户,而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之下。同时这些机构普遍缺乏稳定的专职工作人员,人员配备不足且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高效的工作团队。不仅如此,某些地区的各学段资助职责被分散到教育部门的多个处室中,导致管理上的碎片化和指导上的不一致。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全省103个市、县(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只有34个中心拥有独立建制,占比低至33%。这种挂靠式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政策解读和执行的差异、监督检查不彻底、及系统数据报送滞后,严重影响资助工作的连贯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为提升学前教育资助工作的整体质量,加强资助机构的独立性和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实现资助管理的集中化和专业化显得尤为迫切。
(三)资助对象识别不准确
根据各地学前教育资助政策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家庭经济存在困难的幼儿,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在新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向幼儿就读的幼儿园递交资助申请,并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之后,幼儿园要遵循地方制定的详细评审准则,对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公正的评审、及透明的公示。最后,这些资料将被上报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最后的审核和确认。在这一流程中,幼儿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但资助材料的审核工作异常繁复,其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户籍信息、伤残状况、就业情况、及收入水平等多个方面。幼儿园在进行家庭经济状况的背景调查时,其审查的深度和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能完成初步的资料核实,难以深入验证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例如,南京市的一项相关调研便揭露这一问题,在318个受调查的家庭中,有14个家庭尽管并不符合《南京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所设定的资助条件,却仍然获得学前教育的资助资金;同时,调研中还发现有1.3%的家庭对资助政策的审核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其“不够严密”。另外,还要注意以资料审核为主导的申请制度会对真正符合条件的家庭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如,其中有高达28.9%的家庭,尽管自我评价符合资助标准,却出于对个人隐私泄露的顾虑,而选择放弃申请学前教育资助。这不仅展示当前资助申请制度的不足,也提示对现有的申请和审核流程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四、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的实施策略
(一)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
现阶段,学前教育资助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是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足。我国学前教育资助往往以“地方为主责、中央为辅助”为基本原则,导致地方政府在资助工作中承担较重压力。为分担这一压力并丰富资助途径,政府要大力倡导并激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前教育资助中。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全面宣传学前教育资助的重要意义,更要为那些热心投身于资助事业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要超越传统的资金捐赠模式,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长和资源,开展更具策略性和效果的资助项目。例如,从事图书出版或学前教育产品开发的企业,可以策划并实施如图书捐赠、教育资源共享等多元化的资助活动。而这种资助模式和企业业务的融合,有助于更多幼儿受益,同时降低企业的资助负担,让资助工作更准确且高效。
(二)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资助管理
1调整申请和下拨资助金进度
目前,资助金的申请流程往往在开学以后才能启动,这种做法会延误贫困幼儿及时接受教育的时机。为更有效地推动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有必要对资助金的申请和发放制度进行创新。考虑将资助金的申请时间提前到学期开始以前,以便于为经济拮据的家庭及时提供资金援助,解决他们开学费用的难题。申请人员可以通过所在学校或直接向政府相关部门递交申请,审核一旦通过,资助金要迅速且一次性地直接汇入受助幼儿家长的账户,从而保障他们能及时缴纳学费,无障碍地入学。这不仅能迅速缓解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尊严,防止因情绪困扰而错失申请资助的机会。
2扩大资助范围
对于学前教育资助的初衷,是提高幼儿的入学率,更注重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尽管为幼儿提供入园费用的资助是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旅程中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园外教育投入”和“日常生活开销”,这两方面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样重要。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宽资助的覆盖面,建立一个集“园内教育”、“园外教育”、及“日常生活消费”于一体的综合资助体系。可以从国外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灵感,例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该计划将医疗和营养等要素纳入资助范畴,从而全面保障学前幼儿的健康和教育需求。而一个强健的身体和充足的营养是学前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服务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三)推进“智慧资助”建设
为显著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必须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入手,不断改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并升级配套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加强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应建立一个全新的“智慧资助”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一个能实时更新的可视化资助云地图。促进与扶贫、民政、残联、公安、应急管理、以及退役军人事务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即时共享和交流。同时通过综合各方提供的资助数据,能实现对学前教育资助对象的实时追踪和准确管理,从而确保资助资源的优化分配和高效利用。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资助服务的质量,并加强监管力度,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应用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系统操作能力,保障“智慧资助”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四)优化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首先,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资助的力度,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当前,资助比例和标准有待提升,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期望。为真正缓解贫困幼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资助政策在惠民和育人方面的双重目标,并提升受助者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国家则要大幅度提高对学前教育资助的财政投入。另外,省级资助部门要根据该地区的情况,特别是对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区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资助方案。由于乡镇地区的经济状况,要优先考虑提高这些地区幼教机构的资助比例和标准,保障资助资源能向乡镇幼教机构合理流动。而在学前教育资助的覆盖范围上,急需进一步扩展受助对象的范围。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明确学前教育资助对象的标准,让其具备科学性和便捷性,从而有效地选择并援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幼儿。在学前教育资助的标准设定方面,应该努力让资助标准和各区域的平均资助水平保持一致,针对那些没有达到实施方案规定资助标准的幼教机构,应该给予严正的批评,并通过实施相应的惩戒措施,让其达到规定的资助标准。这不仅能保障资助政策的公正和高效性,还可以充分激发幼教机构积极地投身于学前教育的资助工作中,共同为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和普及做贡献。
结束语:
总之,经过对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的研究和探讨,要认识到,该项政策的落地执行既涉及教育的公正性,更对每位幼儿的成长轨迹和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此来唤起全社会对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该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目标是保障所有幼儿都能获得均等受教育的权利,另外,也要期盼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都能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共同打造一个更公正、优质的学前教育环境,更为幼儿的成长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础,共同开创他们绚丽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梦蕊.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实施研究 ——以A市为例[D].2020.
[2] 刘焱,宋妍萍. 我国城市3-6岁儿童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55-160.
[3] 范晓婷,曲绍卫,纪效珲.基于全国36个省级参评单位数据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绩效评估〔J〕.学前教育研究,2015(7):43-51.
[4] 周红,陈娟.南京市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学前教育资助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2):51-57.
[5] 武欣,宋占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处境不利儿童教育补偿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