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概念教学建构单元课程的教学实践——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大概念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正文
一、关于实施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1.大概念教学的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三新”问题(指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实施使用)成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仔细钻研、深入探究的问题。在处理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方面,大概念教学方法逐渐被很多人接受。那么大概念教学是指什么?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如何来实施?这一教学的方法如何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新课标实施以来,学者就大概念教学的研讨文章众多。这里我暂列几篇在这一领域有影响力的文章。他们主要探讨了大概念教学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施的问题。
李凯认为,历史学科的大概念能够容纳一系列细碎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排除知识;以主干历史内容为载体,但又不只是这些主干内容,而是囊括了种种观点,即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某种宏观认识,或者某种人生价值观。郑林认为,历史学科大概念是从历史事实概括提炼出的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对史事作价值判断、概括历史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夏辉辉认为,大概念教学不是从概念开始的,也不是从原理和结论开始的,是从历史事实、历史情境开始的。
就几位学者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关于什么是历史学科的大概念问题,基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就是能够揭示或者概括出某一历史时期,或更长的历史阶段内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核心特征的一个概念。
接下来,如何开展大概念历史教学呢?
李凯认为,应该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理解力,应在遴选的若干历史要素之间寻求逻辑关系,并寄托一定的价值观。夏辉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已有事实和概念的关联、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学习的价值进行反思和追问,这是帮助学生走出史实性学习、形成概念性理解、获得可迁移大概念的重要思维路径。
基于两位学者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就是要以历史学科大概念为抓手,以历史学科教学展开为实施路径,达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
2.大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达成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历史见识、能力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积淀历史智慧、凝练历史品格、锤炼历史思维能力、升华历史情操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目的,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等历史哲学规律。目前,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一线老师们感受到课时数量有限,而纲要知识内容容量比较大的难题。使用大概念教学,可以将零散冗杂的课程内容整合为结构化的、便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因此,我认为,大概念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实质上是路径和目的的关系。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谈到,高中教学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实施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
现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来实施大概念历史教学,如何运用大概念来建构单元课程。
第一步是研究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本单元课标的要求是: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来分析这一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鲜明特色。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等等方面,都有鲜明体现。同时,通过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要能够领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以此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理解中共一大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如何理解中共二大所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问题;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之间的历史关联等等,需要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方面素养的运用和达成。
第二步是具体分析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上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下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内容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讲起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结束,本单元学习内容在整个近代史学习中地位重要。它处于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救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从向西方学习到后来以俄国革命为榜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再到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革命派,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挽救民族危亡,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成功。那么,救亡的任务历史的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上探索革命道路。首先是国民大革命,以国共合作为主要推动力进行北伐战争。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以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继而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共从一个初生的政党,逐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的相关问题。遵义会议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步是确立单元大概念
从课标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的历史逻辑分析,能够找到这一单元学习的大概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如何用这一概念来重构单元设计呢?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四步是根据大概念建构单元内容框架及明确重点内容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来建构本单元课程的内容,它可以构建起本单元重点内容的理解框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党,从国民大革命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具体国情之背景下,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实践,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
在这一框架下,可以确定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即:五四运动要讲清楚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所带来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从国共合作到中共独立自主的开辟革命新道路,中共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单元大概念就像是一个单元的“灵魂抓手”,它构建了本单元核心内容的主要框架,厘清了单元中每个历史事件的重点以及事件之间的历史关联。在教师的教学中,它便于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有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建设高效课堂。
三、问题思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制约实施效果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就教师方面来说,理论储备不厚。教师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大概念教学理论的学习,比较缺乏。虽然报刊网络等媒介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但是囿于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任务较重等现实因素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很不够。其次,教师的专业学科素养很不够。提炼出合理的单元大概念,是建立在教师对这一单元内容、这一历史时期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学识素养,是不可能进行这一教学实践操作的。所以,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而言,要适应变革必须要积累深厚学养。
就学生方面来说,学习效果不实。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已有的基础之上的,更加注重历史内在脉络的理解。很多同学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并不踏实,因此到高中阶段,要谈到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的学情层次差异,在实施教学之前,如何把学生的预习基础铺垫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呈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教学要重视大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在已有学科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大概念教学之路,是促成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的关键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