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经验连续性;项目活动
正文
引言:
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两个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其主要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衔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该阶段不仅是学习环境方面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学习经验、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变化。为了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使他们在幼小衔接阶段中获得积极的发展,教师应当将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自主思考、探究与学习,确保幼儿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技能。而如何有效地设计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项目活动,已成为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幼小衔接与幼儿经验连续性概述
幼儿经验连续性主要是指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他们会学习和发展相应的经验,这些经验应当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具体体现在幼儿对知识技能的积累上、幼儿在情感认知、社交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上。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能使幼儿顺利步入小学以及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经验连续性的发展还能逐步增强幼儿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综合发展。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幼儿学习适应性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能全方位发挥这一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发展。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项目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学习的适应性,让他们逐步转变在幼儿阶段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学习适合小学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幼儿而言,能让他们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在步入小学后能够更加有效地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这一方面而言,开展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项目活动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尤其体现在幼儿学习适应性的提升上。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在幼小衔接阶段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主要以幼儿的实际经验、兴趣爱好、思维认知为基础,将一系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互动性的活动内容呈现在幼儿眼前,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让幼儿学到多元化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项目活动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项目活动,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有所提升,为他们顺利步入小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促进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项目活动,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会重点围绕幼儿的思维认知、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完成一个个项目,实现能力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之下自主学习,他们会不断发现项目任务中的问题、会结合问题寻找关键信息、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这种自主学习的行为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习观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下,能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快速变化的学习模式,促进他们知识与经验的连续性发展,为他们顺利步入小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设计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为全面提升该阶段的教育质量,发挥项目活动的实践价值,确保每一位幼儿都能实现学习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适应性原则。这意味着教师既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幼儿思维认知的相互适应,也要确保所设计的活动能激发幼儿兴趣爱好,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自主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与反思,时刻评估项目活动的实践效果,做出针对性的优化。
(二)连续性原则
在项目活动的设计中,除了要遵循适宜性原则之外,教师还应当遵循连续性原则。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幼儿在经验发展方面的连贯性。教师在设计项目活动时,要结合幼儿的思维认知、学习基础等方面,开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项目任务,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个人认知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在逐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最终实现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四、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设计策略
(一)分析幼儿经验认知,增加幼儿经验积淀
从幼小衔接项目的发展角度而言,教师需做到“有思有行,有悟有进”。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优势,结合所处的教育阶段全面分析,了解当前幼儿的经验认知,为他们设计指向其经验发展连续性的项目活动,以此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让他们在项目活动中激活和调用前期经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为幼儿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深层次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设计项目活动前,教师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家园互动、教学观察、作品分析等实践方法做好对幼儿在不同领域的经验认知分析,比如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发展情况;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了解幼儿的作品展示情况,从中分析出他们在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经验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全方位分析幼儿的经验认知,将其进行可视化呈现,最终识别出幼儿经验认知所存在的联系以及需要学习的地方,并以此设计出针对性的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强化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经验认知,最终可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比如教师想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设计一个“观察植物”的项目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观察能力、掌握生活经验、劳动技能。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幼儿是否对植物感兴趣,记录每一位幼儿的经验认知。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将“经验发展”作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呈现幼儿在认识植物、种植植物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并以此设计与之相关的项目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学习,从而增加他们的经验积淀。
教师可以设计“小小园丁”的项目活动,先让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学习与花朵有关的科学知识,初步识别不同的花朵种类,了解不同种类的花朵的特点和种植的科学知识。在基础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在这一项目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表现,以此评估他们在经验认知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为幼儿设计“实践性”种植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方式种植花朵并进行每天观察,了解花朵的变化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说出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以此明确幼儿是否对植物种植有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这一类项目学习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实践,从而增加他们的经验积淀,促进其经验发展的连续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设计丰富项目活动
在幼小衔接阶段,部分教师发现幼儿对于小学生活存在一定憧憬、担心等心态,这部分儿童既期待小学生活,也害怕面对一个新的环境。究其原因,幼儿自身学习经验正处于逐步积累的阶段,对于小学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家长或教师对他们的口头讲解上。为了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生活,促进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在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设计丰富的项目活动,一是幼儿的知识大多源于与环境的互动,这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参与项目活动,能显著消除幼儿对学习的恐惧感或担心;二是丰富的项目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让幼儿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项目中自主体验、感受、理解,从而逐步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达到经验连续性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活动时,必须遵循实践性、连续性和适应性原则,既要保证项目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将结合,也要保证项目活动内容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成长—我是小学生”的主题项目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活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消除他们内心的害怕、紧张、担心,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顺利步入小学生活;让幼儿在项目活动中与他人有效沟通、与同伴相互合作,从而发展幼儿社交技能、学习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一主题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设计多样化的项目环节。
比如先为幼儿设计“小学生活初体验”活动,由教师组织幼儿走进周边的小学校,真真切切地观察小学校园的一切;组织幼儿走进课堂,观察小学生的课堂活动;组织幼儿走进食堂,了解小学校的饮食;组织幼儿走进图书馆,了解小学学科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让小学老师为幼儿们模拟一堂体验课,让幼儿体验小学生的角色,体验在上课时全体起立向教师问好、回答问题举手、下课后要与教师打招呼等环节。这能让幼儿将在幼儿园学到的学习经验应用于小学校园中,以此实现经验发展连续性。在该环节结束后,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
在幼儿园中,幼儿大多数都是听教师的安排,比如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程、做什么活动。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学习计划表,规定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娱乐、什么时候休息。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我的时间我做主”的项目活动,由教师为幼儿呈现小学一日生活时间表和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表,引导幼儿主动观察两个表格的差异性,如少了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多了更多与学习有关的时间安排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思考,了解小学生活的变化。紧接着,教师可以为幼儿做示范,引导他们制定一张小学一日生活计划表,需涵盖起床时间、上学时间、学习时间等方面。在幼儿完成表格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上台展示他们的计划表,并适当表扬幼儿,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感,让他们在整个活动中学会更好地安排时间,为小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我是整理小达人”的项目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基于幼儿步入小学后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学习用品而实施的。在幼儿园中,幼儿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整理玩具、收拾课桌。结合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为幼儿发小书包、书本,以及提供一些小学学习用品,鼓励幼儿自主动手,将这些东西收拾好放在书包里。
活动全程由教师进行观察与评价,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在已有的整理能力上实现进一步提升。设计这一系列幼小衔接项目学习活动,与幼儿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可以使幼儿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进行学习,促进其经验发展的连续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重视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帮助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的关键支撑。教师在设计项目活动时,要遵循适宜性和连续性原则,基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思维认知以及兴趣爱好,结合小学生活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与实施,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他们经验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程萌萌.儿童发展视域下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J].学园, 2018(29):2.
[2] 冯敏娜.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 2021(27):217-218.
[3] 王岚,茅晓燕,华冬梅,等.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J].学前教育, 2020(3):5.
[4] 贾宗萍.基于幼儿经验谈数学区域活动开展的原则[J].幼儿教育研究, 202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