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姚海峰 苏倩

大连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622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也随之日渐频繁,交流合作不断向外扩张,但是语言却逐渐成为阻碍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友好合作交流最大的障碍,翻译这项工作逐渐提上日程。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日语翻译中语言层面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及文化层面的差异,如社会礼仪和习俗。进一步讨论了日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如词汇误译、语法错误和文化误解,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日语翻译;文化差异;问题;解决对策

正文


引言:日语是在日本大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它能够体现日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悠久历史,也能够体现日本人民的美好品性、风俗习惯、文化底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之间不仅是发音、词汇、形式等的不同深入到文化层面其语言文化特征的不同也蕴含其中在日语的翻译中翻译者为将日语含义完整翻译出来,则需注重日语的语言文化和中文的语言文化注重两者之间的异同,需结合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完成翻译

1、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1.1.语言层面的差异

1.1.1语法结构

在日语翻译中,针对语言层面的差异其体现在语法结构方面,第一,日语的句子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SOV)结构,而汉语则是主语-谓语-宾语(SVO)结构。例如,“我吃苹果”在日语中应翻译为「私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す」,其中「私は」是主语,「リンゴを」是宾语,「食べます」是谓语。对此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对句子重新组合,以此表达传递的准确性。第二,日语中大量使用助词来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汉语则更多依靠词序和上下文。例如,在上述例句中,「を」是宾语标记助词,用于连接宾语「リンゴ」和动词「食べます」。此外,日语中常见的助词还有「が」、「に」、「で」等,每个助词都有特定用法和功能。第三,日语中的敬语可以分为尊敬语、谦让语和礼貌语三类,分别用于提升对方、降低自己或表达礼貌。

1.1.2词汇使用

因日语与汉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明显,对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理解、正确处理此差异。首先,日语中存在大量的外来词(外来語),这些词汇主要来自英语、德语、法语等西方语言。例如,“电视”在日语中是「テレビ」(来自英语“television”),而汉语直接使用“电视”这个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保留外来词,或者将其翻译为相应的汉语词汇,以确保听者理解。其次,日语中的「和」(わ)代表了日本特有的和谐、传统文化等概念,而汉语中的“和”则更多是指和平或调和。而如,「ございます」是「あります」的敬语形式,用于表达更加礼貌的语气,而汉语则没有相应的词汇,只能通过调整语气或添加礼貌用语来表达。

1.2文化层面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日本的习俗与我国差异明显,而这体现到实际翻译中则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以及人们交际时的心理状态。如,日本人注重“间”(ま),即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感,这在日常交往中表现为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和礼貌行为。此外,日本关注时间,约会与会议通常需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在翻译涉及时间观念的内容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这种文化差异,以避免因时间安排或约会习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2、日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

2.1词汇误译

2.1.1多义词的处理

所出现的词汇翻译错误包括对多义词处理的不当,如下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日语翻译中,词汇误译是常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多义词处理的不当。例如,动词「あげる」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情况下它表示“给予”,但根据不同的语境,它还可以表示“上升”(上げる)、“油炸”(揚げる)、“举起”(挙げる)等多种意思。

例如,“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る”意为“赠送礼物”,而“手をあげる”意为“举手”,“魚をあげる”则意为“炸鱼”。在这些情况下,翻译者必须充分理解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译词。

例如,“学校に行く”意为“去学校”,而“役所に行く”意为“去政府办公室”,“病院に行く”则意为“去医院”。在这些情况下,翻译者必须充分理解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译词。在此情况下,翻译人员需利用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对多义词的不同用法进行全面的学习,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迅速判断并选择正确的译词。

2.1.2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

而对于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则需关注的是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但一般情况下来说简单的字面翻译则无法达到实际效果。

如,日本的「お正月」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但两者的习俗和文化背景不同。「お正月」是日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有的习俗,如初诣(新年首次参拜神社)、年贺状(新年贺卡)的交换、食用おせち料理(新年传统食物)等。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翻译为“春节”,而应解释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2语法错误

2.2.1语序问题

语序问题为常见的语法之一,日语采用主语-宾语-谓语(SOV)的语序,而汉语则是主语-谓语-宾语(SVO)的语序。例如,日语中的句子「私はリンゴを食べます」(我吃苹果)中,「私は」(我)是主语,「リンゴを」(苹果)是宾语,「食べます」(吃)是谓语。在汉语中,这句话的语序应为“我吃苹果”,而不是“我苹果吃”。因语序的差异导致在翻译中,需合理调整句子结构。

2.2.2敬语的使用

在日本文化中,敬语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但日语的敬语体系复杂,分为尊敬语、谦让语和礼貌语,用于不同的社交场合和对象。

例如,日语中的「食べる」(吃)有多种敬语形式:对上级或长辈使用「召し上がる」,对自己的行为使用谦让语「いただく」,在一般礼貌场合使用「食べます」。而汉语中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敬语体系,通常只用“吃”这个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以传达出日语中的礼貌和敬意。

2.3文化误解

2.3.1 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

日语中的礼貌用语体系非常复杂,礼貌程度和语境会影响用词选择。例如,日语中常用的「お疲れ様です」是表达对同事或下属工作的感谢和慰问的礼貌用语,翻译成汉语时可能会出现“不好意思打扰了”“辛苦了”等等,这在中文文化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词。如果翻译成“辛苦了”,则被误解为只是对对方努力工作的简单认可,而不是表达感激之意。

2.3.2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误解

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视“间”(ま)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和空间感,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强调礼貌,对此涉及此类文化概念的翻译时,若忽略了这一点,读者则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甚至产生误解。

3、解决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语言能力

3.1.1 学习日语语法与词汇

在解决语言文化导致的翻译问题时,应确保掌握日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例如动词变形、助词的使用、敬语体系等。此外,还需要扩大词汇量,包括常用词汇、专有名词和文化特有词汇等。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习和巩固日语语法与词汇:

第一,参加日语语言课程或培训班,系统地学习语法和词汇。可以利用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大家的日本语》《新编日语教程》等。

第二,利用在线资源和学习APP,如多邻国等,每天进行词汇和语法练习。

第三,通过阅读日语书籍、报纸和杂志,积累词汇和理解语法结构。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巩固语法知识,并提高表达能力。

3.1.2加强语言实践与运用

首先,在加强语言实践与运用时,建议与日语母语者进行对话是最直接的练习方法。通过语言交换活动(ランゲージエクスチェンジ)、加入日语学习群组或者使用语言交换平台(例:Italki、HelloTalk)寻找语言伙伴,可以在真实的交流中提高口语能力。此外,参加日语角(日語カフェ)或其他语言交流活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在这些场合,学习者可练习日常对话,还可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还可通过翻译实际的文本,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日语。例如,可以从翻译新闻、短篇小说、技术说明书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开始,逐步提高翻译难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时,可以查阅辞典或请教母语者,不断积累经验。

3.2增强文化理解

3.2.1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在解决日语翻译中语言差异问题时,最直接的方式则为深入了解日本文化,首先,可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书籍,可以系统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通过阅读《日本史》や《日本文化史》などの书籍,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脉络。此外,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語》や《枕草子》,不仅可以欣赏文学之美,还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日本文化和社会风貌。

其次,还可参加实际体验的日本文化活动,以此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如参加茶道(茶道)、花道(華道)、书道(書道)等传统艺术活动,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礼仪。参观日本的寺庙(寺院)和神社(神社),体验祭典(祭り)和庆典活动,可以感受日本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此外,还可以参加和服体验活动,了解和服的穿着方法和文化意义。

3.2.2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

在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时,可以让翻译人员直接接触到日本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例如,可以参加由日本文化中心(日本文化センター)或日本驻华大使馆(日本大使館)举办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茶道体验(茶道体験)、书法课程(書道教室)、和服试穿(着物試着)等,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活动,翻译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的精髓。或参加在线论坛(オンラインフォーラム)、讨论组(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グループ)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与日本文化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交流。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注日本文化的相关账号,参与讨论,可获得第一手的文化信息[1]

3.3翻译技巧与策略

3.3.1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

首先,在翻译中归化策略为,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使读者感觉像是在阅读本国的文章。通过使用熟悉的表达方式和习俗,减少读者的文化障碍。例えば、「おにぎり」这个词,在日本文化中指的是一种用海苔包裹的饭团。如果直接翻译成“饭团”,可能无法传达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做法。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日式饭团”,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具体做法和文化意义。这样,读者既能理解其含义,又能感受到其文化背景[2]

其次,异化策略是,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意识到这是一种来自异文化的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对象和目的,灵活运用两种策略的平衡。例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以更多地采用归化策略,以减少理解障碍;而对于文化研究者或对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则可以更多地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在处理文化专有名词和独特表达时,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结合的方法。例如,「祭り(まつり)」可以翻译为“节日(祭り)”,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读者容易理解其含义[3]

3.3.2使用注释与解释的方法

首先,在使用注释时,需注意注释以脚注或括号的形式出现,用于对译文中的某些词语或概念进行详细说明。注释的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中的特定文化背景和专有名词,而不会破坏译文的连贯性[4]

例如,日本的传统节日「お盆」在翻译时,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お盆」词汇,并在脚注中解释其为“日本的盂兰盆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这样,读者既能了解到节日的名称,又能理解其文化背景。

其次,解释的方法则是在译文中直接对某些词语或概念进行简要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いただきます」这一词汇在日语中是用餐前的礼貌用语,表达对食物的感恩。在翻译时,可以将其解释为“用餐前说的‘我开始吃了’,表示对食物的感谢”,在此读者可快速理解此表达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结束语:综上所述,日语翻译中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而如上提出的策略可进一步解决或缩小这种差异,未来的翻译研究应继续关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朱奇莹. 当下日语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2):67-70.

[2]李雪莲. 高校日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9):148-149.

[3]田小凤. 汉语母语干涉视角下的日语翻译问题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36(5):67-73.

[4]胡红娟. 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及对策研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