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分析
正文
引言
对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和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综述了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总结了平面交叉口常见交通问题及改善措施,发掘交叉口交通问题的原因所在,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改善对策。
1信号交叉口的拥堵现状
一方面,当前出行的车辆、人员总量高,特别是新手驾驶员技术不过硬、操作不熟练等因素会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行人通过信号交叉口时会对车辆的行进造成阻碍,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造成交通堵塞;车型大、行车间距大也会对通行速度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交通组织不畅,预判不足,造成实际交通流量远超过设计之初,特别是交通组织只针对局部,未进行宏观掌控和全局设计,受技术限制,信号交叉口的组织优化推进缓慢。除此之外,出行高峰时段也会造成道路拥堵,特别是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车辆的行驶难度增加,整体的通行效率降低。急需更新交通管理技术水平,提高交通组织能力。
2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
2.1人行过道的设计
人行过道,同样是平交口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满足该工程的基本需求,同样需要对人行过道进行设计。该工程的设计中,对人行横道线过街道,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设计,确认人行横道线得到设立的设计,并实现道路布设,进而满足人流的二次过街需求,道路上的人行区域道路边缘以2m为宜。另外,车行道单向不小于3个车道时,需要对车流间的二次过街道路行设置,并设置中央分隔带,并利用分隔带进行二次过街,如果没有中央分隔带,应该在平交口处,渐变出一个道路二次过街。另外,车行道单向不小于两个车道,如果有相应的条件,需要对二次过街道路行布设,如果没有相应条件,则可以不进行布设,从而满足该工程的基本需求。最后,如果交通量相对较大,或是交通道路的等级相对较高,则需要合理地对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通道进行布置,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人行横道的设置。确保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通道的功能,满足交通的实际需求,积极提升平交口的交通畅通能力。
2.2重视平面交叉口安全设计
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通行安全,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系统和平面交叉口综合状况进行安全设计,以此降低平面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在设计平面交叉口形式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车辆驾驶者的视野、市政道路的等级、车辆数量等,不断提高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交通通行能力。另外,在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中,还要融入几何设计元素,从停车视距、道路标志线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符合市政道路工程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要求。通过重视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承载能力,为车辆正常行驶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2.3平纵组合
道路中的立体交叉区域有着复杂的线形组合以及频繁的变更车道等特点。为保证车辆在立交区域行驶足够安全平稳,立交路段应较普通路段设置更高要求的线形。在优化设计中,满足平纵组合线形的基本要求之下,还应符合如下条件:1)顺畅、过渡平稳的平纵线形,避免出现突变点,确保车辆能够快速安全地驶过立交区域。2)平曲线半径应该与竖曲线的半径大小保持基本一致。平曲线半径过大但组合较小半径竖的曲线,或平曲线半径过小而组合半径过大的竖曲线,都会对行车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3)立交区域不应该设置过大的纵坡坡度,当纵坡坡度较大时,不应和小半径的竖曲线直接相接,同时在立交区域还应避免出现过大的合成坡度。4)缓和曲线段应尽量避免设置小半径竖曲线。车辆在缓和曲线上行驶时需对行车方向进行不断调整,而车辆行驶在小半径曲线上时车辆较难控制,对安全性有较大影响。5)避免将平曲线起点设置到凹型竖曲线底部位置。车辆在下坡路段往往有较大的行驶速度,在转弯时有过高的安全风险;且驾驶员往往忽略上坡路段的纵坡坡度,而采用不必要的换挡等操作,容易提高事故率。
2.4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在进行道路互通立交设计前,要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要充分的调查好互通立交区域周围的地质勘探以及地形地貌,根据当地特有的地势特征,合理的根据土地的利用性质。地势较低会导致道路易出现山体滑落的现象,地势较高会导致道路受力面积较大,发生损坏的现象,因此道路设计上要因地制宜,选取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进行互通立交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好道路与周边地势地貌的相互协调,避免自然条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造成方案的反复修改,影响道路项目的建设。在进行互通立交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中,位于立体交叉的总体布局需要根据整体道路规划的道路网进行统一整理与布局,一般都是在重要的交叉位置设置互通立体交叉,在设计阶段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互通立交设计整体的功能布局。正常道路的互通立交之间的间距应该充分地发挥出互通立交之间的转换功能,使道路之间的交通量充分地保持平衡,另外车辆与道路交通标志要满足保持距离的要求,一般满足的距离为100m左右,相邻互通立交的最小间距应该满足上游立交入口渐变终点至下游立交出口渐变段起点之间的距离≮500m左右,尽量的保持之间的距离,确保生命安全。道路设置的互通场地一般占地规模较大,一般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以及居民分布的情况,良好的地形条件能够快速确定互通立交设计的实施,而居民的分布情况较少能够有效降低拆迁的问题,减少社会的纠纷。在一般的设计上不适合采用环形的互通立交设计,不适宜采用选用占地面积较大的全首蓓叶形立交,需同时设置同侧的环形左转匝道,在相邻左转环形匝道之间设置集散车道,由此可见,交通量是确定互通立交设计形式及规模的重要依据。
结语
对道路平交口的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具体设计的内容,并对道路平交口的精细化改造进行研究,通过精细化改造设计,能进一步提升改造的效果,降低隐患的发生概率,积极提升道路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从不同方面研究城市道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优化,为城市道路互通立交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常丽君,张梓煜,孙佳斌.基于BIM和VISSIM的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9):26-27,30.
[2]潘俊燕.多路交叉口结构设计与信号控制方案优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3]宋志洪,石勇,梁子君,等.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模式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02):7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