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学改革;数学概念
正文
前言: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数学学科为基础,将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处理,并通过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时,应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借助结构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首先教师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具体学习情况;最后教师要在结构化教学模式下组织学生开展思维训练。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开展数学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知识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的深刻体验,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数学原理。首要之策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数学实践,融合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概念;以提供近似圆形的物品为例,让学生们亲自去测量圆的周长、直径、面积及体积等参数,并通过水位测量法、分解法等具体操作来进行结果的核实。体验数学领域的先哲们如何运用智慧去推演定理、公式及元素的计算与研究,感受其精神文化的坚毅。将这种传统的文化理念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不仅是加深数学理解的有效路径,亦是激发和提升学生们总体素质的强有力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解数学”,实现结构化形式的解题策略
尽管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采取常规形式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学习。在教学方法的实际选择中,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会混乱无章。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内容展开猜想,鼓励学生利用实践操作方式,进行猜想的验证。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离不开实践操作的支持。因为只有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拓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对小学数学课堂组织进行结构化优化
在教学中需要以生本理念为基础,一方面,使学生深度学习的自主性予以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将学生作为可结构化教学的对象。具体而言,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第一,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各类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如在对因数与倍数相关内容教学中,两个概念如若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能够对其内涵理解,但如若其中一个概念单独出现,则学生会容易出现无法对因数、倍数特征予以表达的情况。教师可将此问题作为课堂中的疑难点,使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第二,结构逆转,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例如在“倍数与因数”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列举案例进行说明。同样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对除数、商、被除数等概念予以关联。现设定整除以及不能整除的条件,构建出与因数倍数的实际关系。而后可引导学生自行对问题予以提出,进行举一反三。第三,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若想深度学习可以达成,学生需要强化独立思考力度,将思考结果向教师及同学进行展示,此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构建更为正确的数学观点。
(四)秉承由浅至深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完善结构化框架
教师在组织结构化教学活动时,首先,必须秉承由浅至深的基本原则,基于小处角度出发,导入新课内容。同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数学知识所具备的生活化特点,以学生常见的生活事物为载体,导入课堂所学内容,注意由浅至深,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化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转化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完善结构化框架。例如,在“分与合”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视频课件,如,小花和父母一起吃蛋糕,蛋糕刚好可以分为3份,每人1份。同学们说说其中涉及到的分与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谈论,让学生总结出其中的分是将蛋糕分为3份,合是将3份蛋糕合成一个,帮助学生对分与合概念产生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三个作业本,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两只手一起拿,每只手都避免是空的,应当如何拿?引导学生通过手中的作业本进行演示操作,通过研究和操作过程,学生能够发现可以将作业本分为两份,一份为一本,另一份为两本,分别拿在两个手中。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数字间的分与合,随着数字的不断增长,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索更多分法,并总结出结论。教师利用生活实例循序渐进的导入新课知识,通过实物引导学生基于成体角度学习数字的分与合概念,帮助学生完善结构化形式的知识框架,感受分与合的数学概念和思想,为后期加减法的认识奠定基础。
(六)把握本质用结构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跳出各个细节,从更大范围进行整体思考,用整体性认识指导各个具体内容的教学。整体建构教学旨在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的教学纳入到一个阶段、一个领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系之中,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比如说图形的测量,本质都是计量。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我们在表达计量的结果时不存在分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把众所周知的"尺",使用它测量后,我们就能够准确地测量出线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通过对测量学习的本质的梳理,我们可以找到计量单位学习的“三板斧”:第一斧,确立标准,在各种计量方法中确定一个通具有通用价值的计量标准,达成计量单位的共识;第二斧,进行测量,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去测量长度、面积或体积;第三斧,计算结果,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所需测量的长度、面积或体积中含有多少个计量单位。图形的测量教学遵循这样的三板斧,学习方法的结构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们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计量单位学习“三板斧”的意义,到面积单位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也利用计量单位学习“三板斧”的方法尝试进行类推。基于对计量单位本质的理解,这种结构具有统摄性,可以有效地渗透和铺垫同类型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角度度量、体积单位的建构,甚至将其迁移到“数与代数”领域的计量单位建构中。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学习方式培养十分关键,在当前数学知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重视数学的结构化教学,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进行把控,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深小学生的形象化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焕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2(31):44-46.
[2] 王宜静.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与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2(26):4-6.
[3] 宋太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结构化教学实践[C]//.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2:179-181.
本文系“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LiaoNing Revitalization Talents Program ),项目编号:XLYC221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