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康宗善

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842000

摘要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正文


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教科研体系2023年“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专项任务课题                   

课题编号:AKSZJKT-2023Y0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愈加显著。“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教师,其能够有效地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

1.1 “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及重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师类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2 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情况

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团队建设。例如,部分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还有一些院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训,提高实践能力。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3 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现有“双师型”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质量参差,部分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此外,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和考核机制方面还不完善,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由于经费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大量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导致教师队伍规模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许多职业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分配,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任务的过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整体上教师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传授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指导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导致教师难以获得真实的企业实践经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而言,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限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的实质性合作。这种表面化的合作形式,不仅无法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重要。

2.4 机制不完善

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和考核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许多院校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表现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激励和考核方面缺乏科学的机制,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培养、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应制定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职业院校应制定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和路径,通过引进企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职业院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师资培训

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企业实训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等,确保教师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教师参加企业的实训和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认知。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职业院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 建立激励机制

职业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通过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通过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案例

4.1 案例一:某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某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实训结束后,这些教师将企业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课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而言,某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实训结束后,这些教师将企业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课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案例二:某职业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某职业院校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每年评选出优秀“双师型”教师,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这种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某职业院校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每年评选出优秀“双师型”教师,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4.3 案例三:某职业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专题培训

某职业院校定期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企业实训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等。通过培训,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某职业院校定期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企业实训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等。通过培训,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通过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性将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绍鹏,刘伟美,温志力,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J].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24, (07): 78-80. DOI:10.13825/j.cnki.motorchina.2024.07.022.

[2]王瑛,舒丹丹,王梓聿.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 [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6 (02): 36-38+108.

[3]赵应淇.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5): 156-159. 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4.05.0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