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段丹丹

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节固中心小学 054500

摘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艺术修养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既是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重要媒介,又是涵养其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推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审美教育的内涵,探寻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旨在让心灵与美共栖,音乐与美共舞,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乃至终身化发展架桥铺路。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为目标,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过程中,努力彰显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以培养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审美教育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生成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师综合素养和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教师对深入挖掘小学音乐学科中的美育元素的重视度不足、学生的审美意识弱化、审美能力不足等现象,成为制约小学音乐课程展现魅力彰显美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的不利因素。这一背景下音乐教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重新审视,以带领学生在心灵与美的共栖中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及创造美。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教育作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不仅仅是教授音乐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艺术修养的关键环节。审美教育音乐课程载体系统的教学方法为媒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深刻的审美态度和艺术品味因而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小学正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牢牢抓住这一“养苗育穗期”以音乐课程为载体实施常态化的审美教育,带领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合奏,逐步发展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对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理解,继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积极的审美态度。其次,审美教育也有益于涵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一门艺术课程音乐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而在音乐学习进程中,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中的音乐情操涵养,继而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这对学生的音乐创作及终身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最后,审美教育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也有不小的裨益。从本质上来看,音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允许学生通过声音和节奏来表达自己情感、想法等,这为学生利用音乐表现情感开辟出了空间,教师可以设计创作即兴演奏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情感,使之在艺术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继而步入更为长远的艺术学习道路。审美教育是一个综合、全面且长期的教育过程,不仅在于传授音乐技能,更在于通过音乐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审美、艺术修养、创造力和情感多个方面发展,因而具有广而深的必要性。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1. 教师育人观念传统,教学扁平化现象突出

教师的育人观念和目标决定着课程导向,也决定着音乐教学的最终效果。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小学音乐教师受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副课”无足轻重,继而不会抽出太多精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音乐教学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尽管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展开音乐教学工作,重心也多置于知识讲解或合唱练习中,对于一些识谱能力、乐器特征、音色听辨、歌唱技巧等基础内容缺乏深入讲解,以致于学生对音乐认知停留在表层,审美教育效果也因此受阻。

2. 教学流程相对固化学生审美能力薄弱

就实际情况来看,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讲解、复式的教学方法依然普遍存在,表现为知识讲解、学生合唱、教师点评等,教学流程较为固化,创新性及趣味性不足,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兴趣逐步削弱。且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对合作教学、情境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学生长期处于单一的学习模式中,乐感及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阻碍。

3. 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课堂活动多元化有限

小学音乐的审美教学中,教材和资源的匮乏以及其单一性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教材大多侧重于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多样化的审美教育内容覆盖不足以致于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面临教材选择有限和教学资源不足的窘境教材和资源的单一性不仅影响了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也限制学生对不同音乐欣赏效果,其审美素养因此受阻。

4. 学生个体差异存在,审美教育难度加大

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是普遍共识,教师要在统一的教学环境中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无疑对审美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以及表达能力的差异等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在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时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如何在教学中平衡和应对这些个体差异,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审美意识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是落实美育的重要一环。创设情境是指通过场景、故事、活动等方式,营造出一个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及场景的作用下,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增强,审美意识也能够从中唤醒。通常而言,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其内心深处缺乏“美”和“丑”有基本的判断,因而仅仅依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对音乐中凝练的“美”的挖掘,几乎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可以情境创设为依托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感悟音乐之美的兴趣,从而为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环境。

如在冀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草原赞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草原美景”动态视频,利用动态视频先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以助推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草原中。之后,考虑到小学生热爱动漫的天性,再播放经典动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片段唤醒学生的童趣,将学生的听觉也引入碧绿无垠的宛若天堂之境的草原中。由此,创设出令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步接受刺激的真实生动的情境,助力学生在情境诱发的多重感官刺激中,萌生“草原真美,我的家真美”的主动发现美、乐于欣赏美的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主动审美意识的调动和激发。有了兴趣及审美意识的支撑,审美教育也会更加顺畅。

2.优化环境延伸内容,锻炼学生审美思维

审美意识是学生主动发现美,慢慢学会欣赏美的基础条件,而具备能真正从“鉴赏美”角度出发审美思维,则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文化、积淀人文情怀、促进审美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可以借助环境的优化和内容的延伸,并辅以梯次性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继而使之慢慢学会把握感悟、鉴赏音乐之美的方法推动审美教育水到渠成的展开。

如在学唱冀少版四年级下册第六课《童年的回忆》这首歌曲时,教师可先利用希沃白板展示一系列童年趣事,以视觉上的“审美思维”为切入点,再利用歌曲对应的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忆不同时光的童年趣事,并与其他同学主动交流分享。当学生的童年记忆被真正唤起,教师即可借助与学生的童年趣事对应的图片,提问:童年趣事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如何?与这首歌曲中的情绪、情感是否有相通之处?由此,既能通过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延伸,逐步推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发生,助力学生的深度思维发散,又能使学生更深刻感知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发现音乐中存在的情感之美、体验之美等,无疑对锻炼学生的主动审美思维,继而为进一步挖掘歌曲中的旋律之美、歌词之美疏通路径。

3.氤氲文化挖掘内涵,涵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学科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的学科,而且还是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学科。正因如此,要以音乐教学活动为桥梁实现审美教育的渗透,教师既要有精湛的音乐教学能力,又要有对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的深度发掘意识,才能真正借助音乐教学活动厚植美育因子,发展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有体悟美、欣赏美的高雅追求。

如在冀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过新年》时,在教唱环节正式开始前,可以引入“年的故事”“过年习俗知多少”“中国新年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故事或民俗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年”的历史渊源、民俗习俗、艺术形式等的深度理解,明确“新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文化之一的独特性、文化性和生活性。与此同时,教师再将展现新年景象或新年习俗的歌曲引入课堂,启发学生从不同风格的歌曲中感受过新年时,处于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中的人们内心深处对新年的渴望、祝福和祈愿,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新年文化中尽可能地挖掘新年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积淀和提升。音乐作品中富含文化积淀,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并将之作为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介质。

4.多元活动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以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机械化的歌曲教唱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处境中,因而对音乐学习没有太大兴趣。由此,教师可以多元音乐活动为媒介,设计出包括合唱、演奏、创作、音乐游戏等在内的多样性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和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及创新循序渐进地发展审美能力。

如在冀少版四年级下册《渴望春天》时,教师可以在教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前,启发学生将自己印象深刻的、有代表性的“春景”在纸上画出来,并为其配上与之相宜的描写春天之景的古诗;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释放创意,用纸杯、书本等容易找到和利用的物品,配合教师给出的节奏示范,进行节奏律动体验活动;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则可以“诱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某种乐器,表现“音色”里的春天,表现“节奏”里的春天,表现“情感”里的春天,表现“色彩”里的春天等,以助推学生在尝试性用不同手法和元素呈现出来的春天中,体悟春天的姹紫嫣红之美、春雷萌动之美、万物苏醒之美、生机勃勃之美等,从而为学生提升从多维视角感知美、体悟的能力。

5.演奏比赛项目驱动,增强学生审美表现

音乐演奏及比赛项目是指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参与音乐创作、演出和表演等活动,通过实践提高乐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项目。在条件及课时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级需求设立音乐创作、音乐剧表演、乐队演出、合唱团演出等演奏项目,在演奏中带动学生的音乐兴趣,在创作及表现中促进乐感提升,对促进学生在音乐领域的长远发展具有多方裨益

音乐教师可每隔半学期设计小型演奏项目活动,以单节课为梯,逐步确定项目目标和要求鼓励全班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主唱、乐器演奏、舞蹈表演等充分激发学生特长。在此基础上,在每节单课中抽取5到10分钟进行排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展现乐感、歌唱能力、表演才能等,在音乐的道路上取得持续进步或者定期举办学校音乐会、文艺汇演或主题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在更正式的场合展示音乐才华,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或地区性的音乐演出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表演平台,激发其竞争意识和表演激情,继而有力推动学生审美表现力的形成。

结语:与美共栖,向美而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是无处不在的,音乐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积淀自身的教学经验,持续尝试探索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渗透策略,才能依托音乐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心中之“美”悄然绽放。

参考文献:

[1] 王莺然.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J]. 智力, 2024, (13): 183-186.

[2] 王伟娜. 基于审美教育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J]. 教育界, 2023, (14): 89-91.

[3] 祝倩. 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05): 100-101.

[4] 郭学飞. 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J]. 智力, 2022, (02): 40-42.

[5] 吴露薇. 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 [J]. 新智慧, 2021, (25): 69-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