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伟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1460

摘要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与成才。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始终致力于不断思考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目前分阶段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各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应用,但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却并不理想。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探究其引领作用的主要展现方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分阶段培养;引领作用

正文


每位大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个性化特征,不同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相对应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因此,大学生分阶段培养模式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同时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就业提供助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面临的难题

(一)社会发展造成思想交错影响

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浪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而正是在思潮的冲击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重重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更多具有正确思想与观念的“政治人”,但是市场经济体系下涌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1]。大学生在进行决策之前,往往会将自己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很少会思考自己如何能对他人提供帮助,更不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二)网络信息渠道多样化造成的思想开放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影响下,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样化,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上都不能与网络信息爆炸的浪潮进行抗衡。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就是解决网络信息渠道多样化给学生造成的思想开放问题。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渗透力薄弱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线下授课模式,与信息化网络渠道相比较,线下授课模式的渗透力长时间处于下降趋势,不仅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局限在教师的授课、报纸、期刊杂志、新闻等形式上,这些形式受到党和政府的把控,因此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网络信息渠道不断丰富的今天,大学生更容易被网络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点所吸引,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渗透力薄弱。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是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教育内容与市场形势要求不符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就是教育内容与市场形势要求不符,也就是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速度,因此,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无法用于诠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由相关的学者专家筛选而来,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留存下来的教育内容可能已经落后,与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形势不匹配。想要开展高质量的大学生分阶段培养,就必须要解决教育内容与市场形势要求不符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应用的研究必要性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一个相对新兴的课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与其相关的学术论文少之又少,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并未站在分阶段培养的整体角度上进行研究。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全校所有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展开相同内容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研究大学生分阶段培养方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加明显的侧重点,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意义与可操作性价值,能够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助于从根本上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得到理想的发展效果,为学生人生目标的树立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探析

    在对大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时,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大学初期(大一年级)、大学中期(大二、三年级)与大学后期(大四年级),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在这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的引领作用进行简析,希望能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一)大学初期阶段

大一年级的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的校园,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即将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会表现出浓烈的好奇心与喜悦感,也会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抱有憧憬,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学生都呈现出好高骛远的心态变化,大学初期阶段是学生可能发生心理转折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学生未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那么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思想与行为的严重偏差,基于此,大学辅导员与教师极为关注学生在这一“转型”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展,大学主要采用集体生活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家长照顾的形势下表现出迷茫的状态[3]。大学校园内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且学生之间的性格完全不同,对学生而言,处理好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尽快适应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将角色快速转变,高校应当结合大一新生的实际需求与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学校给予的温暖、辅导员给予的帮助、同学给予的关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初期培养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主要可以通过开展以下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首先,要围绕学生基础道德素养培养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目标展开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抗压指数与抗击打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会自我调节。再次,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包括体育赛事、艺术节、学科知识竞赛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校园活动中,同时与学科知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水平与审美情趣。最后,帮助学生制定成长目标,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与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以此实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思想的指引作用。总之,通过开展与大一新生心理特点与培养需求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效帮助大一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投入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中期阶段

大学中期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且逐渐褪去大一阶段的青涩与好奇,能够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逐渐学会理性看待大学生活,也开始思考如何能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可见,大学中期阶段大学生的情绪、心理、行为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彰显个性的主要时期[4]。但是,在大学中期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从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受到了挤压,学生自然会产生更大的思想压力。

大学中期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期,更是学生未来稳定人格形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期阶段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需求展开。不仅要在明确发展目标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学会自我认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此外,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大学中期阶段引领学生对过去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积累更丰富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特点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对前期制定的人生目标与就业规划进行补充,进一步实现对自身发展的精确定位。中期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为以及未来的就业产生迷茫的情绪,因此要对学生适当展开职业规划教育,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奋斗的精神,让学生明确未来的长远职业发展方向。

(三)大学后期阶段

    现阶段,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大四现象”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大四时期的学生大量逃课、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敷衍了事等现象频发,这无一不展现出大四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与实习计划安排的不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大四学生的不认真、不踏实的态度,严重影响着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更违背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目标要求。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大学后期阶段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展现[5]。高校应当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领学生能够紧跟学校的整体发展部署要求,用理性的态度与专业的知识参与社会人才竞争中,完成学生既定的考研、就业、创业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大学后期阶段引领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了解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困惑问题与学习需求,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让学生养成踏实认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参与进大四阶段的学习与实习活动中,为学生步入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2.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大学后期阶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要鼓励学生参与进学校的科技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的合理选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设计与制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载体。

3.合理调整学生的职业规划方案

大学后期阶段学生的职业规划方案是对前三年的专业学习与能力提升成果进行的综合展示,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方案的制定应当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中,而不是进入大四阶段才开始研究。基于此,大学后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从而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价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职业规划方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毕业后得到理想的创业与就业机会。

4.强化已就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有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初步的就业意向,甚至已经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的快速就业,但是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当学生已经明确的知晓自己未来的毕业去向,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就业,就会荒废掉在学校的最后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造成学生出现专业能力停滞不前的后果,无法适应未来职场生活的不断变化形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学生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进行查漏补缺,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发展趋势、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背景下,始终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成长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思想特点与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同时探究分阶段培养路径已经成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造成思想交错影响、网络信息渠道多样化造成的思想开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渗透力薄弱、教育内容与市场形势要求不符等问题。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显著,能够实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高欣,郭燕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实效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2):45-46.

[2]李范成,张然,葛茂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129-130.

[3]葛静静,赵国付.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23,38(10):10-14.

[4]周峰.智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3):后插7-后插8.

[5]张兴峰.分阶段集中培养双导师模式的实践探索[J].德州学院学报,2020,36(1):105-110.

 

作者简介

孙伟杰,(1992.02.08),男 汉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1460

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