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数学;教学实践
正文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数学的实际价值。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阐述可知,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发展需求,把生活情境里的问题转变为活动主题,进而指引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与实践的课程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意味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非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在自身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相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从而构建出具有个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数学理解。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数学知识从抽象的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认识到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解决生活问题、促进生活改善的有力工具。
二、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存在于课堂和书本中,更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一,深化数学认知,促进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上则是助力学生构建更为广阔且生动的知识背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抽象符号,而是无处不在、实用且充满魅力的科学。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回顾、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深化,使学生的数学认知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表面理解走向深刻领悟。
其二,激发探索欲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应用”,这一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挑战,也会因为成功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情境时,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由此能够于无形之中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知识基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起点,具体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日常点滴之中,由此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单元中“掷一掷”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有序、顺利地推进教学。
第一步,精准定位知识起点,奠定坚实基础。教师首先需要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可能性的基本概念,能够根据数量的多少对可能性大小进行定性描述。因此,活动的起点应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一个骰子有多少面?每面分别是什么数字?”等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基础知识,为后续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掷一掷”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如引入闽南特有的“博饼”习俗作为导入,通过猜谜语、观看微课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第三步,引导观察猜想,培养探究能力。在创设生活情境之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和推理。例如,在“博饼”游戏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只投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数可能有哪几种情况?”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骰子的特点,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假设:“如果投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数是2、3、4算教师赢;面朝上的数是1、5、6算学生赢,那么谁赢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和推理。
第四步,实践操作验证,深化理解认识。在猜想之后,实践操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理想学堂”软件,在线展示投掷骰子的结果,让学生亲眼见证猜想的验证过程。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性,从而深化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此外,实践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扎根生活土壤,提出问题引导实践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构建是一个从生活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问题提炼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探究的殿堂,实现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
第一步:情境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步骤在于情境的创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熟悉或新奇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为例,轴对称与平移作为核心内容,其背后的数学原理虽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处不在,这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如蝴蝶翅膀、建筑物对称设计、电梯升降、滑梯滑行等生动形象的实例,构建出一个既富含数学元素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虚拟或真实情境。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为后续的问题提出奠定基础。
第二步:问题引导-从观察到思考的飞跃。在有效融入问题情境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向理性思考过渡,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进而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对于《图形的运动(二)》而言,学生基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平移现象的动态特性等直观感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哪些属性保持不变?”、“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轴对称和平移的运动规律?”等。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疑惑,也预示着他们正逐步向学术探究的深处迈进。
第三步:问题提炼-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筛选、整理与提炼。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将零散、具体的观察体验升华为系统、抽象的实际问题。如在《图形的运动(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条件及性质研究”、“平移变换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提炼,不仅能够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第四步:综合探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确定了基本研究问题后,综合实践活动便进入了实质性的探究阶段。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动手实验、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如在《图形的运动(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平移变换的过程,创作基于轴对称和平移原理的艺术作品或设计方案等。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三)深化成果评估,反思生活教学实践成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成果的评估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教师需精心策划展示汇报与成果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分享收获,让师生共同探索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促进知识内化。
首先,在展示汇报的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大胆地阐述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分享是学生个人经历的再现,同时也是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的生动演绎。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而在成果评价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应聚焦于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具体包括学生是否能够敏锐地识别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他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2)评价应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过程体验与反思,包括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以及他们在实践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些过程体验与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3)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团队协作的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包括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等。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不仅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深厚土壤,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定生活问题及深化成果评估,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魅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促进了知识建构的完整性,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继续探索和优化这一教学模式,让数学成为连接生活与知识的桥梁,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艳龙.践行活动且行且思——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J].天津教育,2024,(16):132-134.
[2]高新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15):100-102.
[3]谢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以四年级数学“滴水实验”为例[J].甘肃教育,2024,(10):88-91.
[4]周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结构化教学策略——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为例[J].辽宁教育,2024,(09):52-54.
[5]黄碧珍.注重动手操作,提升数学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4,(05):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