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6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丽波

赣南师范大学 邮编:341000

摘要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来,不同院校都对专业课教学如何融入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这一关键主体——教师引起了关注。但目前在实际课程思政教学中仍存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的现象。研究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针对现实课程思政教学困境,教师要从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时事热点融入课堂能力、课程思政科学研究能力来提高课程思政综合教学水平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正文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广大一线教师成为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重点和核心,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担当。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师如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本研究的重心所在。

 

二、课程思政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障

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角度看,课程思政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支点,以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水平为杠杆,来进一步发挥高校培养具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品质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优势,保证树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质量。因此,杠杆能否运用好,关键看课程思政实施者是否拥有高水平的综合教学能力,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

 

(二)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途径

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课程思政教师承担着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双重重任。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能更好地以专业课为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成长发展,教师的价值引领深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内驱力,乃至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入脑入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必要条件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角度看,课程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思政教师相比,课程思政教学更侧重于“隐性”教育,对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要不断注重专业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使自身从课程思政新手教师成为课程思政专家型教师,进而通过个体专业发展引领课程思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形成良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生态。

 

三、课程思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尚浅

课程思政元素是指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2]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运用、情境契合、师生互动等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文科类专业较理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得更为充盈;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的关联性不高现象;少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造成偏差,使课程思政元素“泛滥”导致课程思政课成了“类思政课程”。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融合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为媒介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决定课堂思政的教学方向。如某一学科专业的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不具体,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并未将本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单独列开,仍停留在知识、能力、态度等目标框架下。同一课堂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各自为战、不能同向同行有效形成协同合力问题。如有少数教师未将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未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从观摩课程思政教学不难发现,少数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课堂之中,同时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与价值教育之间缺乏相应的引导催化剂。整体上教学内容受教材编撰的内在逻辑的束缚,从概念到符号,从背景到文字知识理解,其过程未对科学性的、历史性的、哲学性的、人文性的内容与当下时代的发展有效地进行升华提炼融为一体。

 

(四)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的促与抑

在教师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本专业课程某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上,部分教师只单独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没有课程思政科学研究或者单独进行课程思政科学研究没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而同时对课程思政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较少。

 

 

四、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践路径

 

(一)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

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素养、当下专业形势发展三个方面来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课程元素的攫取能力。如下图1所示: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处于一个“倒立三角形”中的第二层,其中三角形的指向即最底层是课程思政元素落脚点及指引点,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向和目标——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教育的统一。由下往上到达三角形的第三层即是课程思政元素需被挖掘的主要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科背景出发,深入挖掘学科形成过程、历史发展、学科方法论、学科领域模范人物等,提取出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强国、中国梦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共同的思政元素是都有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值得推崇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科领军人物,不同的侧重点是文科类专业课程需要挖掘的思政元素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最新)原理及方法论,理科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主要聚焦于科技强国方面。其次,从学生将来从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素养出发,深挖专业背景下需具备的公民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情怀、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和法治意识,特别是通过职业道德这一课程思政元素引领学生“爱国守法”的价值观;最后,通过当下专业课程最新的形势发展与当下整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充分结合起来,点燃学生的爱国志报国情。当下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没有变,与发达国家科技、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存在差距的现实没有变,以此与专业现存在的各种瓶颈来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热情,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巩固专业知识才能进一步使社会繁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攫取不仅仅限于此三方面内容,针对《纲要》中的具体内容,不同类别课程思政元素攫取需要教师更有艺术性的溶盐于水,每一门学科专业都有其挖掘思政元素的特色特点,如结合学校发展史、当地红色革命文化、身边的道德典范等等,都可以作为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所以“倒立的三角形”呈开放状态,往上可形成第四层、第五层……无论其层数多少,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一致的。

 

(二)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能力

课程思政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决定着课程思政课的质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是提升其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首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化。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价值观的具体化和专业融合的具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不能笼统地在价值目标写明“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将价值观中的某一重点突出的思政目标,如“爱国敬业”单独罗列作为具体的思政目标,而后将“爱国敬业”目标主线与专业具体内容相结合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其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升华。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目标达成后,在课程结束前将专业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进行提炼总结(如设问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为了什么),将两条主线串入至学生思想灵魂深处,深化其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内驱力,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再者,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注重解决学生困惑。教师作为联通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教材与复杂不一的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侧重专业课程思想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实际,而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生活困惑。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充分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态、生活实际等情况,在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中充分表明学生热议话题的立场观点、充分将教材中典型人物的心理品质刻画出来、充分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劳动观树立起来……真正将课程思政课上成有意义的思想解放课,让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贴近学生实际。最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根据学科专业属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可行性,需要教师分析思想理论熏陶、实践操作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如在设定“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时,可结合专业的相关劳模精神和具体需操作步骤来进行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

 

(三)提升时事热点融入课堂能力

课程思政教师虽不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但掌握时事政治热点事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能进一步增近学生专业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感,更能在润物无声中充分彰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为便于表述,本研究选取近期具有代表性的时事热点事件进行说明,如表1 所示。

 

时事热点

代表性内容

课程思政主要内容

融入课堂方式

 

 

疫情防控

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疫情防控先进人物事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策;人人知法守法;守望相助大国担当

科技强国、(医德)劳模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康中国、法治教育爱国教育

课堂导入、

案例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教育、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理论教学、

政策解读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冬奥精神;谷爱凌等奥运冠军事例;科技冬奥

中国梦教育、体育强国、爱国精神、科技强国

课堂导入、

实践教学

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

中国自主研发喷气式干线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院士事迹;打破“空客”“波音”垄断

科技强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爱国教育

案例教学、

课堂导入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越来越多地区和国家同中国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基础建设

爱国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强国

政策解读、

案例教学

 

1

 

根据实事热点与专业内容结合点融入课堂教学中,总体思路从一个热“点”到一个“面”的内容,再通过这个“面”提炼出“盐”与学科专业相互结合溶于专业课程思政课的水“点”中。以表格中“疫情防控”。从“疫情防控”这个热“点”中整理出其不同的面:方舱医院、火神山等的建设;张伯礼等先进人物事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策略;人人居家自我隔离做好守法底线;支援其他国家显示大国责任……其中疫情期间建设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可以作为建筑类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案例或课堂导入环节融入当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从身边的白衣天使、抗疫战士以及愿意挺身而出的人物事迹以情景教学或随堂讲解的方式融入医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中,不断引导学生拥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劳模精神;国家提供免费的疫苗这种体现人民、生命至上的政策同样可以案例教学法融入到经济学管理学类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社会民生,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人人知法守法使每一位中国公民产生的遵法意识及时以反例教学等方式融入到法学类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和法治教育;中国捐献物资与疫苗给其他国家的承诺与行动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以此融入到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等时事热点均可以表中内容与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交汇点进行凝炼,再融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之中。

 

(四)提升课程思政科学与研究能力

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协同联动保障其切实可行。学校层面:从制度上保障,明确制定课程思政规划建设指导意见、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评定办法、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名师(校本教材)考核评价方案等文件;从经费上保障,对优秀校级、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予以经费上的全力支持;从管理上,组织校级优秀团队或个人申报课程思政项目及课题,推动设立“一院一特色”、“一课一思政”课程思政体系。学院层面:统筹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四大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首先,学院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过党委会专题研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与整体设计实施方案及奖励办法;其次,在教学、科研上,统筹协调教研室的力量,设定好每一教研室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年度计划,将课程思政教学课设定基础型、成长型、成熟型三类课程思政打磨阶段,每进阶一个阶段学院给予一定奖励,将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和课题申报作为考核教研室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项目及课题给予奖励措施;最后,学生工作上,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发现课程思政育人的不足之处反馈至学院层面,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研室层面:需要解决的矛盾是本专业教学研究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关系,直接困境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型”的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基础研究、学理研究、实证研究,把握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上来,同时保证课程思政“研究型”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课时量,使其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在教学中应证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合教研相长的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型”教师在本学院形成师资团队和组建学院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室,在这一专门学科带头人群体(以师傅带徒弟形式)来构建探索本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五、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教师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贯通时事热点、融合教学与科研来提高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诚然,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存在着诸多影响其能力提升的内在因素及外在条件,如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本专业科研压力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都直接或间接成为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上升的瓶颈。为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所有一线教师协同发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逐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为努力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树立师德典范!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J].共产党员,2023.

[2] 余红剑,刘璐琳.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N].中国教育报,2022.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