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情境体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正文
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感,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情境体验式教学作为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地理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探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与高中地理课标要求的契合性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创建特定体验来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与高中地理课标的要求相比,情境体验式教学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第一,高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地理原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动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1]。第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利用各种地理情境的设置,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解决难题。例如,在模拟的城市规划情境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设计出合理的城市布局方案。第三,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和态度。教师通过模拟环境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情境体验式教学在满足高中地理课标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缺乏理论支撑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依赖于多种教育理论的支撑,其中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理论有机地结合并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知识,但地理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常常让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2]。体验学习理论则认为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由于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难以进行实地考察和真实体验。高中地理教学应是知识的获取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如何在课堂内外创造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地理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时,教师如何通过课堂上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气候变化影响,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还需具备创造性地设计情境的能力。此外,这种理论的综合应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以找到最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压力。
(二)教学资源限制
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多媒体设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目前许多高中地理课堂的资源配置相对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情境体验式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多媒体设备陈旧或数量不足,难以支持高质量的情境体验教学活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虚拟现实设备虽然能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和逼真的地理环境模拟,但这些设备和软件的购买、维护成本较高,许多学校难以负担。此外,情境体验式教学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数据支持。这些资料的获取和整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经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
(三)评价机制不全
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考察为主,缺乏对情境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价。这主要是由于考试方式导致的,以往的检测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和综合能力。例如,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在传统的笔试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情境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学习和体验,这就需要在评价机制中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报告和学习日志等。然而,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较少,评价标准也不够明确和统一。这不仅影响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设计的投入。
(四)学生消极参与
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的保障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但是这种参与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受到学生个人兴趣、学习习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他们在情境体验活动中难以适应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此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参与情境体验活动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在活动中表现不佳,从而选择消极应对或逃避参与。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均,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是应对的重点。
(五)时间分配较难
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实施和总结,而高中地理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成为一大难题。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丰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时间需求往往与课时安排产生矛盾。例如,在地理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能需要用两到三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整个活动,而这段时间内原定的教学内容可能无法按计划完成,影响整体教学进度[3]。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平衡情境体验活动与课程内容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时间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以找到最佳的教学时间分配方式。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情景模拟体验
情景模拟体验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地理涉及丰富的地球现象和事件,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易的模拟地球与太阳系统的装置,以此来模拟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下的昼夜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调整光源和地球模型的相对位置,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度和太阳高度的影响。例如,将光源移动到地球的一侧,让学生观察到不同地区的昼夜变化,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变化。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情景模拟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他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对昼夜长度和太阳高度的影响机制,从而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地理学习基础。而且,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往往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情景模拟体验并非仅限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来解释诸如地球自转、公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各种地理现象。例如,通过模拟太阳的光照角度和地球的倾斜角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季节变化的原因;或者通过模拟地形和气候条件,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这些情景模拟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视频实地考察
视频实地考察的应用方式是学生观看地理现象的实地录像或纪录片,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和事件。视频实地考察不仅能够使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地理现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真实的地理景象,感受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差异,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视频实地考察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近距离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比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在录像中,学生可以看到热带地区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地区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这些现象的实地展示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形成机制。同时,他们还能观察到这些气压带对应的风带现象,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风、副热带风带等,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密切关系[4]。可见,视频实地考察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带入地理实地情境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三)模拟游戏互动
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尤其是互动功能较强的软件和技术设备。模拟游戏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设计各种模拟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地理事件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比如,教学《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这一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复杂,而通过模拟游戏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山地地区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在这个模拟游戏中,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代表一个地区,他们需要根据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设计最有效的交通运输路线。这个游戏互动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学生需要考虑到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性和自然条件,比如陡峭的山峰、曲折的河流等,来设计最佳的交通运输路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运用地理知识,还需要动手操作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模拟游戏互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山地地区的交通特点和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因为他们将地理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四)研讨案例分析
研讨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需要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防灾减灾》为例,这一课程涉及地球上自然灾害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等,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讨,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的图片、视频或报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随后,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研讨。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探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应对灾害的措施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案例,加深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例如,在讨论地震案例时,学生可以分析地震发生的地质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探讨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生态系统破坏等;并讨论地震预警系统、建筑抗震设计等防灾措施的实施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设计实践项目
情境体验式学习和实践项目设计在地理教学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境体验式学习强调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事件,而实践项目设计则是将地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一种教学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地理学习体验。实践项目设计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5]。例如,在针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践项目设计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的城乡空间结构理论,选择一个具体地区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该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项目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践项目设计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而情境体验式学习则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学习体验。情境体验式学习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针对《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情境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山地地区的交通特点和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策略,利用模拟场景的形式设计学习项目。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先通过情境体验式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地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实践项目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情境体验式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地理资源,构建多元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东海.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2023(18):111-113.
[2] 李黎丽.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31):10-12.
[3] 吴丽霞,杨建红,张航. Celestia辅助下情境体验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23(1):79-82.
[4] 许建伟.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39):108-110.
[5] 赵玉,沈正平.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体验式活动教学设计 ——以"云龙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教育,2023(2):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