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万菊良

重庆市万州区高梁学校 40404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改善学习习惯、加强家校合作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如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等,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这些策略,以期帮助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提高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成因分析;教学策略

正文


 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许多父母需要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此外,隔代教育也是导致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祖父母辈往往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知识,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1】

(二)学生自身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因素外,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出现的重要原因。首先,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次,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愿,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外,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兴趣是转变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学习状态的核心策略之一。学习兴趣作为内在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持久性,尤其对于面临学习挑战的学生而言,兴趣的激发更是他们跨越学习障碍、提升学业成绩的关键。

培养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多维度、个性化地触及学生的兴趣点,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偏好,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一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二是采用游戏化学习,设计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数学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从而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心。

以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果园丰收”的情境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果园图片,介绍:“同学们,现在是苹果丰收的季节,我们来帮助果农伯伯计算一下他家果园的苹果总数吧。”接着,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问题,如:“如果每棵树上有5个苹果,果园里有4棵树,请问总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动手用苹果形状的磁贴在黑板上的“果园”图中摆出答案,直观感受乘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各小组轮流抽取不同的乘法题目卡,快速准确计算并展示答案,最先完成所有题目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表内乘法的知识,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互动参与的游戏和适度的竞争激励,全方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力注入新的活力。

(二)改善学习习惯,强化自我管理

改善学习习惯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学业进步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吸收知识、巩固技能并最终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2】

强化自我管理的关键在于,教师需采取系统性策略,帮助学生识别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其时间管理、目标设定及自我监控的能力。一是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每次学习的具体任务和期望成果,增强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二是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做笔记、如何总结归纳知识点,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检测,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三是建立规律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每日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形成稳定的作息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小数银行”项目,以此为契机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强化自我管理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定个人学习目标,例如:“本周内熟练掌握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正确率至少达到90%。”目标设定后,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步骤,比如每天练习10道相关习题,并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一次自我测试,以检验学习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数存折”的概念,每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在课堂练习中取得进步,便在他们的“存折”上记录“存款”(即学习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学习用品或者课堂上的小特权,以此激励学生持续努力。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监控,教师可以设计一套简单的“学习日志”模板,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学习内容、所花时间、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式、自我评价等信息。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教师不仅传授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困难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为其长远的学习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转化过程中尤为关键,尤其是在面对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主要由祖辈承担教育职责的特殊背景下。

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跨越空间限制、融合代际智慧的合作体系,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桥梁,打破地域壁垒,确保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尤其是祖辈)之间保持有效沟通;二是设计适合隔代传递的教育材料和活动,使非专业教育者的祖父母也能成为学习的积极促进者;三是开展远程家校共育项目,为家庭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与方法指导,增强家庭辅导能力,共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3】

以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性地实施“云上数学工坊”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祖辈和孩子都能理解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直观、操作性强的微课视频,重点解释分数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视频中穿插生活实例,如“分苹果”、“分蛋糕”等,以贴近生活的场景帮助学生及祖父母直观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些视频通过学校公众号或微信群定向推送给家长,确保即使远在他乡的父母也能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其次,开展“隔代数学挑战赛”,教师设计一系列基于“分数加减法”的家庭作业任务,鼓励学生与祖父母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设计需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如“厨房里的分数游戏”——学生与祖父母共同烹饪,按食谱中的分数比例添加食材,实际操作中学习分数的加减。学生负责计算,祖父母负责监督和实际操作,完成后通过拍照或短视频形式提交,既增强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也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教师不仅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融入了实际操作和家庭互动元素,还有效弥合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教育参与鸿沟,真正实现了家校合作,形成了跨越时空界限的教育合力,为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结语:

总的来说,对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转化策略,有望帮助这些学困生逐步克服学习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这一重任,用爱心和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转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5):123-125.

[2] 朱慧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辅导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5):83-85.

[3] 唐丽.浅议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J].传奇故事,2024(5):93-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