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海祥

河北省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056002

摘要

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全学生,且这种差距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大多数聋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后,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无法与自身年龄形成比例,因此,必然会影响聋生在主流社会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如何让他们既徜徉于语文的广阔世界,又能日有所获呢?


关键词

初中聋生、课堂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水平

正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深刻含义。读在聋校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熟读一理解一积极一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积累,最终教会聋生“怎样使用语言,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一、聋校语文阅读教学几点做法。

1、阅读兴趣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聋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仍然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思维通过选择和组织使之对聋生产生兴趣,有意义,才能有学习的效果,这种设计越具体,越实际,又能激发聋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开启他们的语言运动器官。

2、阅读习惯的培养。聋孩子在校期间,之所以最怕说话,是因为打手语比口语容易,理解起来迅速。久而久之,会给人

的感觉是手语熟练,其意不见,仍然不被社会接纳。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事,要持之以恒。例如(1)坚持雷打不动的每节15分钟阅读;(2)坚持同学之间读说;(3)坚持给妈妈读;(4)坚持阅读课文;(5)坚持阅读课外书;(6)老师示范读……等方面。学生阅读时,要求放开喉咙,出声读, 哪怕不清晰,对其他的学生也能起到一种补偿听觉缺陷的作用,同时强调聋生有表情的朗读.

3、紧扣重点训练。例如(小虾》一课,小虾为什么有趣?(1)它的吃食,通过阅读,突出小虾的吃食方法与众不同。(2)它的活动,通过阅读“我”逗小虾活动时的情形活灵活现。因此我们特教语文教师不必花费大气力去分析、去背诵、去提问,本是香喷喷的鸡翅,让老师的“苦心”分解的支离破碎。

二、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句子

1、分类积累。聋生由于缺乏获得信息的主渠道,所以他们的语言很贫乏、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汇成语句:另一方面聋生记忆力不尽人意,因此分类积累效果比较好。语文第四册中《老师你好》一课,结合学生自己,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致高,运用起来效果好。

2、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对聋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聋生会读、会背,但不会复述,复述要么背,要么胡编,但是复述课文有快速提高聋生的说话水内平,还能丰富词语,促进表达能力。复述时尽量要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 句。还要分类指导复述,不能用同一评估制度去评价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改革课堂模式。首先教师传授知识必须精讲,训练语言技能要多练、要标 准。如nán 不能读成làn,“天”不能读成“千”,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历史 要有侧重;其次,要有耐心,正常人难以体会到聋生失去语言的痛苦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最后,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语言。带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我讲“谁带谁去什么地方,看见什么、什么和么。”句式时,就带学生去市场、商店、菜园,经老师略微指点,学生很快说出:“老师带我去 菜园、看到了萝卜、白菜和菠菜。”等句子,迅速掌握了该句式。组织学生看电视,看电影。例如:看(不能没有你)电视剧后,看到了周婷婷本人。听到了她的真声,孩子们有了心目中的榜样“我也能像周婷婷那 ”的语句回响在老师的耳边。

四、教会聋生阅读的策略。

1、解题预测。我们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阅读,首先是从标题开始的,题目是中心,是灵魂。学会"解题预测"是有很多好处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发问实际上就是"预测"的开始。从已知的事情猜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这"预测"是绝无"对"与"错"之分的,"预测"的"对"与"错"无须评判,只要认真读一读书就知道了,但是切不可因为它简单而不去做。预测文本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阅读,预测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力。

2、读文联结。这里的"联结"是指我们在读完文本后与自己旧有的知识、已知的事物进行联结。"联结"可分三类:文本与自身生命的联结;新文本与旧文本的联结;文本与生活的联结。先说文本与自身生命的联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当文本的思想与人的感情体验产生共鸣的时候,文本阅读会产生它最大的效能,这就是我们读书为什么常常或潸然泪下,或义愤填膺,或忍俊不禁,“书呆子“不是说读书者脑子有问题,而是说他读书太入迷。再说“新旧文本的联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历,不管你读过多少书,总会有给你印象深刻的文章 样或句段,当一个新的文本真正直抵心灵的时候,

有时会让我们由此及彼,想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读着《雷雨》,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易卜生(玩偶之家);望着狼牙山的硝烟,我们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悲歌。至于文本与生活的联结,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文学的源头是生活,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时和文本中的人与事如出一辙。记得鲁迅先生完成〈阿Q正传》之后,当时 社会上的很多人对号入座,怀疑鲁迅先生写得是他,于是破口大骂不止,殊不知,鲁迅先生要表现的正是那些病态社会上以“精神胜利法”自欺 欺人的“不争”的世人。

3、置疑提问。说到提问,是个不容忽视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三 者大理念之后,“请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时间成为一个“时髦”的问法,课堂上老师这样问,试卷上老师这样考。可是,作为学生,应该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却是我们的老师很少涉及的。提问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层面,提问的问题可以从文本中直接提取信息就可以回答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带有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提问有大 学问,我们做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是“自己会的问题反复问,自己不会的问题又大胆回避”,很少有教师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尤其是公开课,生怕在学生面前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只有老师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乎,越到高年级,我们越看不到学生高举的置疑的手臂,于是乎,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来帮助自己学习,只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幌子、成为教师的奢望。

 4、文本图象化。文本是死的、读书人却是 活的,我们经常说不要读死书,要把死书读活,怎样才能“把死书读活”?把文本内容转化为图象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读书的过程,还大山以青绿,还大海以澎湃,还人物以活跃的姿态,这样一来,文本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具体生动的形象,读书成为欣赏,阅读成为体验,文本也会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想象对于儿童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孩子眼睛》一文中写道:“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孩子看山,好像是山洼里会走出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下来跟他讲故事。孩子看云,云儿在飘,好像大白马在草原上奔跑,咦,马儿跪下来,还等着他骑呢。…… 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啊,真的,那山那水也瞧着我,那花那树点头微笑,诱惑着我和孩子们 投入她的怀抱。”想象对于孩子是多么重要!

5、推论作结。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出乎口,入乎心,当它真正走进了人的心灵,那么读者就会知其所言,又知其所未言,就会利用文本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中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的意思进行推论、思考,读者与作者便开始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这不是用标准答案就能介定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常说,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从何而来,不经历这个过程,怎能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2006(18).

[2]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8(9).

[3]程琼.注重课堂语言实践提高聋生语文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0(6)20—22.

[4]王蓓.在教学互动中发展聋生语言[J].现代特殊教育.2006(7).

[5]梁梅.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