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正文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具有诸多优势。信息技术能够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还能够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目前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过度依赖互联网资源
目前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呈现出若干特点,其中一点是教师对互联网资源的过度依赖。部分教师会频繁地利用网络资源以获得教学材料,这种偏向可能会导致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忽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技能。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常优先考虑数字内容的便捷性,而较少关注内容的深度。除此之外,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时常忽略评估信息的真实性,此过程中会暴露出其在有效筛选信息方面的不足。
(二)课件与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虽然多媒体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但有些时候课件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紧密对接。部分教师可能会忽视文本深度解析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学生对文学审美的理解不足。并且多媒体课件中的感官元素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抓住学生注意力,但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持,其教学效果可能不持久,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长期记忆。
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多维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视角,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京剧趣谈》时,需要在教学前期进行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欣赏京剧艺术的魅力,并学会欣赏京剧表演中的语言艺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搜索,选择高质量的京剧视频片段、专家讲座和相关文化文章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平台整合所选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涵盖京剧的历史背景介绍,名家表演视频,以及京剧脸谱和行当的详细解析。在介绍京剧历史时,选择网络上的资深京剧艺术家的讲述视频,让学生凭借艺术家的口述体验京剧艺术的传统与传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脸谱的色彩和意义,使用互动式的电子白板显示不同脸谱,并引导学生探讨其代表的性格特征。接着播放京剧表演的视频片段,教师暂停在技艺展示的高潮部分,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艺术家的身段、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此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中的专家解析视频,深入讲解表演中的文化内涵。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京剧小段表演。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的音频教学,让学生练习京剧的表现技巧。教师设计此模拟表演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表演的魅力,加深其对京剧艺术形式的欣赏。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链接,让学生自主访问京剧数字博物馆,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探索京剧的深厚文化。教师实施以上教学步骤,不仅可以提高京剧知识的传授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课件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教师加强课件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此策略能够确保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连贯系统的知识体验。教师优化课件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文学经典时,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讽刺和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凭借文学作品批判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课件应与这些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多角度理解这篇课文。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引入《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背景,利用精心设计的图像搭配简短的文本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展示故事中皇帝、大臣以及普通百姓的角色与性格,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对比和讽刺意味。接下来教师在课件向学生展示皇帝试衣的场景,此部分用互动动画来展示,让学生点击不同的角色,听到这些角色的内心独白,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的象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本,还能主动探索故事深层的意义。为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需引入小组讨论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利用课件提供的信息,讨论《皇帝的新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现代社会中的相似之处。教师为学生提供引导性问题,以及相关社会事件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基于《皇帝的新装》的主题,创作一段短剧,反映现代社会的某一现象,并为此提供结构模板,指导学生如何构思剧本,如何将文学手法应用于创作中,以及如何通过表演来增强讽刺效果。教师将详尽而具体的课件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学的深层含义,还能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文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实施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
教师实施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反馈机制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参与评估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意义,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并凭借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这些目标,教师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并在其中嵌入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石拱桥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教师加入互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观察石拱桥的细节,并鼓励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评估,记录学生的反应。随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述的石拱桥设计原理及其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每组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份简短的学习报告并进行展示。教师观察每组的讨论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进行实时反馈,指出学生在分析表达上的优缺点。为确保评估的持续性,教师在课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文,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分析。学生在提交作业后将接受详细的评价。教师不仅关注文章的内容,还会根据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分析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分。这样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改进。
结束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正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挑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欣. 谈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 (05): 85-87.
[2]李登华, 刘红霞.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 (31): 20+22.
[3]何新宏.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J]. 学周刊, 2022, (33): 93-95.
[4]刘丽霞.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J]. 新课程, 2021, (19): 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