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蔡广慧

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办事处中学252024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英语阅读中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读者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践案例分析,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及具体路径。文章强调,这一融合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读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更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认同,构建更加和谐共生的世界文化格局。


关键词

跨文化英语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阅读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然而,当前的英语阅读材料多聚焦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忽略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此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不仅能够丰富阅读内容,提升阅读趣味,更能增强读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一)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认同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成就和科技智慧。通过英语阅读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精准翻译与深度解读,不仅能让读者在跨越语言障碍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还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度培育与强化,有助于读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根脉,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在国际交流中占据更加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二)促进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文化生态的基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但文化同质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不仅丰富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还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新视角和新途径。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共生的全球文化生态。同时,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理念,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阅读效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依赖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背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阅读材料中,能够利用读者的文化熟悉感,降低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这种“文化桥梁”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阅读体验。此外,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丰富英语阅读材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成语、谚语、诗词等,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元素,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还能促进读者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包括词汇量的扩大、语法结构的掌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不仅是对阅读内容的丰富,更是对读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面临的挑战

(一)材料选择与改编难度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与改编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首先,编写者需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特色,避免因浅尝辄止或误解而导致的文化失真。这要求编写者不仅要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体系,还需具备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以便在全球化语境下精准定位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其次,语言驾驭能力同样重要。编写者需将中华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英文表达之中,既要保持英文语言的纯正性,又要确保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产生文化误读或误解。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编写者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其在文化翻译与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文化精髓的保留与创新性表达的融合[1]

(二)文化差异与理解障碍

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构成了读者在阅读融入中华文化的英语阅读材料时的主要障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读者的认知框架是其理解外部信息的基础,而文化差异往往导致认知框架的不匹配,从而影响阅读理解的顺利进行。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编写者需要在材料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可以通过提供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对比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设置跨文化交流情境等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跨文化认知桥梁,降低理解难度,提高阅读效果。

(三)推广与接受度

尽管融入中华文化的英语阅读材料在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推广范围及读者接受度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出版商、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需要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读者的兴趣点与偏好,以便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体,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同时,还需要关注市场竞争态势,不断创新产品形态与营销手段,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看,编写者需要深入了解读者的学习需求与阅读动机,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编写思路与方法,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政府、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融入中华文化英语阅读材料的关注与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学术研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繁荣发展[2]

三、融入路径

)教材编写与改编

在教材编写或改编时,应基于学术研究成果,精选具有代表性且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例如,选取经过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学者深入研究并认可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则需考虑其历史真实性、文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哲学思想则需引入如儒家、道家、墨家等主流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及其现代阐释。促进英语教育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跨学科的学习单元或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学术价值。例如,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选取经典篇章进行英译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策略与文化传递的关系。

)课外阅读材料开发

积极引入或资助翻译高质量的学术性英文译作,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及哲学论著。同时,附上详尽的注释、导读和学术评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作品。鼓励学者和作家撰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文原创文章或书籍,内容可涵盖文化现象、社会习俗、艺术成就等方面,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为国际读者提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3]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还原历史场景或文化习俗,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及现代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比较能力。设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搜集资料、撰写报告或制作展示,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全球化传播研究”、“儒家思想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影响”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学会用英语进行学术表达。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实践案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深度探索”为实践案例,该案例旨在通过学术性强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元素深度融入小学英语教育,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应用能力。

本项目选取北京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作为教学蓝本,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学术深度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读,明确了单元主题意义为“人与社会”范畴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子主题聚焦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通过三课时的精心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中秋节和重阳节的相关知识,还通过对比学习西方节日,增强了跨文化意识。

第一课时,通过模拟Lingling与Sara共同制作月饼的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秋节“团圆”的文化内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When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等句型,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及象征意义。教师利用学术性强的语言,如“The Mid-Autumn Festival symbolizes reunion and family ties, reflecting the deep-rooted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来解释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学生跟随Yangyang、Lingling和Mike的脚步,虚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了解重阳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入了“爱老敬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重阳节的特色活动(如登高、赏菊、敬老)与西方节日的不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比较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见解,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emphasizes filial piety, a core value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trasts with many Western festivals.”

第三课时,教师巧妙地将西方节日万圣节引入课堂,通过Mike的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西方节日的文化特色,还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异同,探讨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节日对比报告,如“While Western festivals such as Halloween focus on horror and fun, Chinese festivals lik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n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embody family bonds and respect for elders, reflec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s of China.”[4]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对比学习等多种学术性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节日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还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跨文化英语阅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读者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有效途径。面对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融入路径,如优化教材编写、丰富阅读材料、创新教学方法等。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有理由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英语阅读领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晏文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J].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5.

[2] 刘琦红,秦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24(6):3.

[3] 王志凤.跨文化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途径探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2(2):77-80.

[4]尹琨.跨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汇总的渗透[J].幸福生活指南, 2023(38):0163-01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