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解决 创新教学模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佘春光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

在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科学素养。因此,我们要搭建平台,尽可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实践策略;

正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的现代教育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八项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是指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或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何物理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科学的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像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一样,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分析实验数据、表达和交流等过程,主动去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并在探究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中锤炼意志,形成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国内外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来看,应当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改革,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有不同的模式,而不同的模式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一致的,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检验假说----得出结论”。根据这条主线,本人认为不管是怎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都必须包含“学生初探-师生共探-探究反思”三个基本探究环节。

    学生初探 这一环节必然会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设置学生初探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维扩展的时间和空间。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因此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突出重点,加以综合,以便确立探究的方向。

   师生共探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一环节必然包含“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若是实验式探究还可能包含“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

    探究反思 这一环节必然会涉及“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要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同组同学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的范围,如组与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尤其要引导学生评价本课重点探究取得的最后结果与讨论中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评价,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必然极大地提高其探究的兴趣和自觉性。

三、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策略

1、精心设计探究课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

精心设计探究课题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但由于长期受到高考“应试”思想影响,很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探究性学习缺乏探究氛围和平台。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是重理论轻动手、只动手不动脑、验证多探究少。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都不愿见到的,我们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把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真正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使之成为学习主人。而实施探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要重塑课堂主角,还学生于主人地位。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课题前就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如何用学生视角来看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有什么疑惑,会提出什么假设,会根据假设设计什么样的探究方式,可能得出什么结论等,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课前设计应思考的问题,只有周详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着力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而开展探究性教学,就必须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如果主体精神不能很好融进学习过程中,其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开展探究式学习也不例外,需要我们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用强烈兴趣作支撑,学生才有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物理知识虽来源于生活,但物理中的概念、公式、定义、法则本身是空洞的,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内容涉及的广泛性,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动量定理”等就让学生感到难学,如果我们不营造氛围、煽情激趣,将使学生更加缺乏学习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开展探究式学习之前,我们最好能激趣煽情,让学生扬起探究学习信心。有了信心和动力,学生在探究学习时就会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找到验证方法。

3、灵活指导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重点在过程。爱因斯坦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过程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快乐。在学生正式探究时,我们要不停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或探究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指导策略,及时给予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去概括原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巡视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协作者、促进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特别要关注差生的探究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探究方法和实验器材,正确设定探究步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获得良好学习方法的惠及,体验到学习成功。

4、及时开展探究交流,提升探究学习效果

实施探究学习之后,并不意味着探究学习活动就已结束,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及时对学习中的收获、疑惑和不懂的内容进行探讨,以便巩固成果,解开疑惑,获得对探究内容的再认识。特别要引导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作进一步地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实验报告。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途径的科学思想。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虽然很多小组探究已得出结论,找到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变量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积大小等。但我们还是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和组际探讨,以便强化认识,加深理解。

    总之,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


阅读全文